第八课 杨振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课 杨振宁

物理学家戴森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人物年表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年,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 导入新课 我沉重的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不止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共同产物。我一方面为我中国血统和背景自豪,一方面将工作奉献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杨振宁 时至今日,我们关于传记作品的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几种传记类型:? 传记:史料性传记??杜甫???特点:客观、真实。? ????回忆录鲁迅特点:作者的主观感情? ????口述自传毛泽东特点:“口述”,真实、亲切。????????? 评传贝多芬特点: 传与评结合,史述——真实??评议——形象????? 小说化的传记?达尔文?特点: 传主——小说人物?? 生动形象不失真实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传记类型——人物小传。? 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八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人物小传的特点。? ?????????2、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 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过程与方法: 1、速读课文,了解杨振宁的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小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本文选自《预约成功:诺贝尔获奖得者的大学生涯》吴学东、梁国钊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这篇传记记述了杨振宁的学生生涯,讲述了他的求学过程与他的科研精神。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他对科学的态度,同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核心。本文便是围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这条线索展开的。? 阅读教材第一至三自然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要探究的问题。 课文讲解 这篇杨振宁的小传除了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很重要的特色是强化传主的某种精神指向。杨振宁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事迹也非常丰富。这篇小传则重点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把这一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原籍中国,汉族,安徽省肥西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主简介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汉族人。 他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振宁在做报告 杨振宁与28岁年轻妻子翁帆 年轻时的杨振宁帅气逼人 1、中学时代的杨振宁聪明而早慧,数学念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有出息的杨武之,十分清楚诺贝尔奖的份量。他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没想到,这个玩笑,在西南联大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人们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