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廉恥b2l3
第三課 廉恥
壹、顧炎武簡介
字號 本名絳,字忠清,學名繼坤。明亡之後,因仰慕文天祥的門生王炎午的高風亮節,因而更名炎武,字寧人。其後為避難而移居南京 神烈山(即今南京 鍾山)下,易名為蔣山傭。又因其故鄉有一風景秀麗之亭林湖,學者遂稱其為亭林先生。 生平 出身望族:顧氏為江東四大望族之一。
崑山抗清、家破人亡(嗣母王氏聽聞崑山城破後絕食而亡,臨死前叮囑亭林,勿忘先祖遺訓,勿事異姓)。
旅居生涯:離鄉北遊,除躲避迫害,更重要的是結交同道,探討治國安邦、反清復明之道。
晚年病逝於山西,最後得安息於故鄉。 學術
思想 梁啟超:「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個人。」(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崑山 顧炎武、餘姚 黃宗羲、衡陽 王夫之世稱「清初三先生」。
亭林之學術思想可概括為二: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崇實」學風
「經世致用,明道救世」的為學目的(一生之為學,「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 文學
成就 主要以詩見稱。
其詩十之八九都寓有強烈的家國興亡之感,帶有史詩的特色。沈德潛評亭林之詩曰:「詞必己出,事必精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兩者兼有。」(明詩別裁)
其七律亦寫得蒼涼遒勁,可以追蹤杜甫和陸游。其詩取材頗為廣闊,晚明朝廷的腐敗墮落,清人入關後殘酷的屠殺與剝削,廣大人民的敵愾和苦難,都在其詩篇中反映出來。
散文風格純樸,不事藻飾,簡潔明快。切中時弊,見解獨到。
吳同初行狀真實記錄了吳沆在崑山起義抗清、悲壯殉難之情景,揭露清兵屠城之罪行。
書潘 吳二子事對清廷鎮壓江南士子表示憤慨,並表彰潘檉章、吳炎之民族氣節。
貳、國學概要
一、清初三大家
人物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字號 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 字寧人,世稱亭林先生。 字而農,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 學術思想 抨擊君主專制,認為君主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享樂,為天下之大害(見原君)。
天下非君主囊中之私物,故應君臣共治。理想的君臣關係是平等的,臣為君之師友,共同治理國事。
主張天地萬物之理,皆在我心。吾心之知,規矩也,以之治理平天下,猶規矩以求方圓。仁義道德為先天稟賦,不假外求,求諸吾心,乃窮理之捷徑。
治學以「慎獨」為宗,躬行為主。論者謂其學開經世致用之先河,倡民主啟蒙之先聲。 亭林生於明末,對王學末流深惡痛絕,論學以「通經致用」為宗旨,乃清初「經世之學」的領導人物。
開清代考證訓詁之學風,以廣義之史學觀點治學,為近百年之中國史學鋪路。
清代經學家治經不重發明經義,而重文字訓詁校勘;史家治史,不從事於寫史,而醉心於古史之考訂辨正。清人所謂「樸學」、「實學」、「乾 嘉學派」,皆當溯源於亭林;而清代學人大抵皆以「史學」代替「哲學」,亦亭林之治學觀點有以啟之。
其學術思想可概括為二端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崇實學風。
「經世致用,明道救世」的為學目的。 批判了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觀點,認為天理、人欲是統一的,反對把天理、人欲割裂開來。
在知行問題上,主張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以行為知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達成的知行統一,才是正理。
推崇王充,讚許張載,斥責佛 老,批判王陽明。
強調道統不可滅亡。
主張治理天下的原則應為:天子不能獨斷,讓百官分層負責。 著作 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 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 思問錄、讀四書大全說、讀通鑑論等
二、顧炎武重要著作簡介
日知錄 書名取之於論語 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宗旨:明道淑世。顧炎武自云:「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
性質:顧炎武平日讀書劄記(共32卷1019條)(「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
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特色:
反對空疏,講求徵實。(顧炎武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於山」,比喻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
充滿民族意識,並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
其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其「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佐證,而後筆之於書,故引證浩繁,而抵牾者少。」考據精審著稱的清代經學大師閻若璩即對此書推崇備至。 天下郡國利病書 本書為明代地方志書輯錄,也是一部資料性的經濟地理書。
全書凡一百二十卷,內容廣博,包括全國各地的農田、賦役、水利、鹽法、礦產、交通、疆域、關塞、兵防等情況。
書以「利病」為名,反映了亭林經世致用的一貫旨趣。亭林按明代行政區域分類彙集資料,從明代地方志書中輯錄有關各地民生利害、政治經濟利弊、軍事得失等而成,目的在「鑑往知來」。
二十七歲開始動筆,歷時二十多年才完成。為撰寫此書,亭林閱讀了二十一史、天下郡國志書、名人文集、奏章典冊之類達萬卷之多,並旅行近三萬里作實地調查。
三、何謂樸學
說明 指清代學者繼承漢儒學風而治經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