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天兴洲公铁用大桥施组.doc

  1.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长江天兴洲公铁用大桥施组

武汉长江天兴洲大桥施组 1.工程概况 1.1概况 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武汉铁路枢纽内的第二过江通道,同时也是武汉市中环线的过江通道。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位于武汉长江二桥下游约9.5km的天兴洲江段。 天兴洲公路两用长江大桥从北岸谌家矶长江大堤堤脚DK7+449.4,向南跨长江北汊过天兴洲,越长江南汊至青山区DK12+106.5止,全长4657.1m。 正桥主孔铁路与公路上、下层布置,往北再天兴洲上从027好墩起,公路从平面上脱离铁路桥中心线,以R=1000m平面曲线分离共建部分后,平行于铁路桥中线跨越北汊,两桥中心线相距40m,公路桥位于铁路桥上游;南岸公路、铁路分别以R=1000m、2000m曲线分离。 2标段设计范围为DK7+449.4(070#墩)~DK9+264.4(不含028#墩),全长1815m,孔跨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4×40.7m简支箱梁+(54.2+2×80+54.2m)砼连续梁+34×40.7m简支梁。 1.1.1地形、地貌 大桥桥位位于武昌青山区至汉口谌家矶一线,桥位处于微弯分汊型河段,地面高程20~24m。长江两岸设由防洪大堤,堤顶高程约30m。堤内地形平坦,其地貌单元为长江一级阶地,地面高程多为21~25.5m;北岸(汉口岸)主要为耕地区,分布较多河岔、塘堰。 1.1.2工程地质 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及中、上更新统地层。桥址北岸以粘性土为主,厚35m左右;北汊以粉细砂为主,厚15~35m;天兴洲上部以粘性土为主,中、下部以砂类土为主,厚度多为40~50m,DK9+100~DK9+770段为冲刷深槽,覆盖层厚度可达98.5m,且该段在高程-16~-20m一下有多层圆砾土、砂砾土。 基岩:为白垩~第三系陆相碎屑岩及三叠系海相碳酸岩,由成岩程度较差的疏松砂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组成。 1.1.3气象 桥渡区处于亚热带温润区,夏季高温闷热,雨量充沛,冬季有霜冻和降雨。历史上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8.1℃,全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雨量1214~1448mm。降雨多集中在4~7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 风向在六至八月以东南风为主,间有东北风及西南风,最大风力为7~8级,其余各月多为北风及北东风,最大风力可达9级,多发生在9月份。最大风速高达27.9m/s。 1.1.4航道及航运 武汉河段自长江大桥以下为一级航道。天兴洲左汊为沙口水道,已淤浅多年,洪水季节只能通行小型船舶。 1.1.5河道及水文情况 北汊江面宽300~1100m,水深一般为5~6m,汛期为10余米。河床最低标高2.0m,北汊南岸有600m左右的漫滩,其河床标高在11~22m。 汛期平均水位21.64m,枯水期平均水位12.51m。常水位平均17.95m。 1.1.6地震 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大桥桥址在平均土质条件下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的烈度为6.12度,经综合评定大桥场址的基本烈度为Ⅵ度。 1.1.7桥址处交通情况 主桥(北汊)北岸有汉口通往谌家矶公路,再转至通往长江大堤公路可直达现场。 1.2工程特点 本工程为城市桥梁。因此,在施工中除满足桥梁的使用功能外,其观赏性要求高,环境要求高。如何保证施工中的高质量,满足噪声、排污、排喳等不污染、不破坏周围环境是本工程的重点。 施工受长江水位影响较大,如何抢枯水位、战常水位、避让洪水位施工,合理安排基础与梁部工程施工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由于长江水位变化较大,加之承台砼体积大,给水中承台(钢吊箱、钢套箱)施工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钢吊箱(钢套箱)施工是本工程的难点。 原位(高位)现浇梁施工是本工程的另一难点。如何控制变形,保证梁体的砼浇筑质量,是现浇梁施工的难点。 移动模架施工简支梁也是难点之一,必须确保模架的刚度强度,使用安全走行方便确保工程质量。 钢构连续梁施工的难点在于悬浇施工的线型控制和分段接头的质量控制以及体系转换控制。 1.3技术控制 1.3.1设计标准 线路等级:客运专线,Ⅰ级。 正线数目:四级。 正线间距:客运专线间距5m,Ⅰ级线4.2m,客运专线与Ⅰ级线间距为8.6m。 牵引定数:货车5000t,客车700~1100t。 机车类型:客车SS8、货车SS4,远期中速客车SS8、高速客车为电动车组。 限制纵坡:客货混跑6‰,只走客车12‰。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 最小曲线半径:一般R≥2000m,困难R≥1600m。 闭塞方式:双线自动闭塞(第三线采用半自动闭塞)。 运输模式:初、近期客货共线运行,远期高、中速客车共线运行。 到发线有效长度:客运650m,货运1050m。 北汉通航孔净空尺度:航道等级Ⅲ级(3),净空≥60m;净高为最高通航水位以上≥10m。 1.3.2桥梁设计情况 全桥基础为钻孔桩,其中连续梁的064#

文档评论(0)

ikangym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