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儒家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配 四友 《孔丛子·论书》。“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辏乎?自吾得师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仲由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 孔门“十哲”(《论语·先进》) 孔庙“十二哲” 孔庙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称“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以圣门四科弟子祭,均为坐像。 颜渊升为配享后,宋端平二年升子思补缺。咸淳三年子思升为配享,升颛孙师补缺;清康熙五十一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升有若为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 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 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 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 存。” (《泰伯》)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 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泰伯》)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 夏曰:“富哉言乎!叹其所包者广,不止言知。舜 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 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 渊》)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 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子张》)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张》)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 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卫 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 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 货》)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 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 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 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 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吊民伐罪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孟子·梁惠王下》) 正义战争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董之时代,郡国争雄,天下正趋于大一统,武帝 有为,遂建立汉武之治。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灾异谴告、祥瑞符 命);德主刑辅理论(德教化民、更化政治、文 官制度);君权神授理论;三纲五常理论(阴阳 推演,封建道德总原则);独尊儒学理论;奉天 法古理论;性分三品(性善情恶,以道德教化为 依归)、三统循环(所见所闻所传闻的太平、升 平与衰乱“三世”)的人性论与历史论。 董仲舒是儒学一代宗师,是汉一代思想文化模式 的设计者,中国皇帝时代社会思想文化形态的奠 基人。后世治国者与知识阶层行动的圭臬。 理学流派(大概) 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