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教案 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舌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本文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对于保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意义重大,是齐桓公霸业最辉煌的一页,前人评价很高。文章记载了齐、楚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斗争,充分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谈判艺术和辞令技巧,尤其是楚国使者的应对,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屈伸有度,绵里藏针,出色表达了楚国愿意和谈但绝不怕交战的立场,是《左传》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之一。 (蔡女爲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桓公大怒,將伐蔡。 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國,功業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爲稽也。”桓公不聽。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貢於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爲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爲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遂滅之。此義於名而利於實,故必有爲天子誅之名,而有報仇之實。” 《韩非子@外储说》)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指齐桓公。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以:介词,凭借,用。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见了这次军事行动,根据《春秋经》的记载,参见征讨的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 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结构关系: 最高统治者:周王(天子 拥有整个天下: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其次:诸侯国君(按旧说分“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等 级,各国君主即按照所封爵位称呼,如“宋公”“齐侯”“郑伯” “楚子”“许男”——他们的封地称为“国”。) 再次:卿、大夫(他们也有自己所统治的区域,即自己 的封地,当时称为“家”,故“家”也同“国”一样,是一级政权 机构,后来组成双音词“国家”。) 最末:家臣——替在诸侯国中服务的贵族管理“家”的人员。如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氏的家臣。 〈译〉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2、【蔡溃,遂伐楚。】 溃:溃败,被打垮。《说文·水部》:“漏也。”水漏曰潰,故可引申來指兵敗。 遂:连词,表示在时间上接着上面行动而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接着、就。伐:讨伐。 征 伐 侵 襲 討 攻 “征”、“伐”、“侵”、“襲”、“討”、“攻”,都可以指軍事上的進攻,但意義並不完全相同。 “征”最初是褒義詞,只用於“上(天子)”進攻“下(諸侯)”,“有道的”進攻“無道的”。《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伐”最初是中性詞,用於諸侯國之間,不是上對下,也不限於“有道”對“無道”。《左傳·莊公十年》:“齊師伐我。”“我”指魯國,齊和魯都是諸侯國,不是上對下,也不是有道對無道。 後來,“征”與“伐”經常連用或對舉,“伐”

文档评论(0)

hf916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