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汉语委婉语的心理础(定稿) 刘小娇
委婉语的定义汉语委婉语内容上的禁忌性 表达上的礼貌原则汉语委婉语的心理基础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交际主体的心理。本文对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心理作了浅显的探讨,认为主要是内容的禁忌和表达中的礼貌这两种心理在起作用。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 禁忌 礼貌原则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交际主体的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促使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委婉语的产生主要是心理作用,一般学者都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有关,礼貌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重要的心理基础,只是学者们的表述不太一致。贾萍、张素敏在《不同心理基础委婉语的运用》文中是分成四种来表述的:1.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恐惧的委婉语,2.心理基础为尊重的委婉语,3.心理基础是为了粉饰和掩盖真相的委婉语,4.心理基础是为了减少负面影响的委婉语。李建功在《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探析》文中也介绍了四种:1.忌讳心理,2.礼貌心理,3.权势心理,4.自我保护心理。韩银燕、刘蕾在《从心理因素看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中认为是禁忌和礼貌是主要的心理基础,但是没有仔细分析。我们也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主要的心理是“禁忌”和“礼貌”,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汉语委婉语作一探讨。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谈吐优雅”。它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的或是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的得体、比较的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替代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在这一定义中,委婉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说什么,二是怎么说,简单地说就是怎么使交际得以愉快的进行。其实,这样看来委婉语产生的基础就不外乎是心理因素了,其他的如文化、风俗等都是迎合心理因素而产生的。 二、汉语委婉语内容上的禁忌性 研究委婉语,就不得不提到禁忌语(taboo或tabu,即塔布)。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许多语言禁忌,“在多数语言中,涉及死亡、性和生殖、排泄等内容的词语往往在禁忌语之列”,这就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彻。禁忌语的出现给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造成困难,因为在不少情况下,某些遭禁的内容是无法逃避的,这就逼迫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那些被禁忌的东西,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了。汉语委婉语也是如此。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是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用于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有很多西方人忌讳“13”,不仅忌讳13日,也忌讳13数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许多楼房都没有第13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心理就有不同的禁忌,操英语的人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以至体重等信息都要回避,而在中国这却不是秘密。例如:人们称棺材为“寿木”、“寿材”、“长生木”等,称死人穿的衣服为“寿衣”、“长生衣”等。医院里,把停放尸体的房间称作“太平间”。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方式有很多种,民间主要以土葬为主,其中人死后直接埋入土中的叫“入土”,入棺则称“就木”。在古代还有一种作法,即庶民死后,将其尸体填入沟壑之间,于是“填沟壑”一词也常用来代指 “死亡”。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属纩”的风俗,就是把新的棉絮放在临终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这种风俗虽然只在个别地方流行,而且现在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属纩”一词却流传至今,成为“临终”的代称。与“死亡”相联系的“坟墓”,“墓地”当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语也有类似的等级差别,皇帝的坟墓称“陵”,“陵亲”,“柏城”,“玄宫”,“鼎湖”等,而庶民的坟地只能叫“蒿利”,“蒿丘”,“坯土”,“阡原”,“丘墟”,“幽宅”等。汉语中有很多语音禁忌。我国民间认为,人们把婴儿之死说成“没成人”;把幼儿之死说成“夭折”、“夭亡”、“短折”;把少年之死称为“凋谢”;妻子死叫“断弦”;为守贞而死叫“玉碎”。人们对老年人之死用:“见背”、“身故”、“去世”、“过世”、“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就木”、“老了”、“疾终”,等。在古代,老人因年高或高寿在家安然死去的称“考终”、“寿终”、“寿终正寝”。假如要表达健在的人死后之意时,在汉语中往往用:“不讳”、“千秋之后”、“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