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P46) 一、土壤形成因素 * 第二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岩石 母质 土壤 风化作用 成土过程 农业土壤 土壤形成过程: 世界各地的土壤研究表明各种土壤形成发育都受五大因素控制。美国土壤学家H.Jenny提出成土因素的数学公式,即:S = f ( Cl , O , r , p , t · · · · · ·) 19世纪80年代,俄国道库恰耶夫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母质(基础材料) (1)母质是土壤的“骨架”,是构成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 是植物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2)母质的组成和性质反映在所形成在土壤中。 如:土壤酸碱性,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等。 一般来说,土壤发育的程度愈浅,受母质的影响愈大。 2、气候(主要的环境因素) (1)影响风化作用的强弱和物质的迁移 (2)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体厚度 (3)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 (4)影响土壤粘土矿物类型 直接影响: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 、 物质的积累和淋失及成土过程的方向和速率。 间接影响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 的积累与分解,决定养分物质循环的速度。 (1)生物是有机质和氮素的最初来源(创造性地增加土壤养分) (2)生物具有选择性吸收、集中保蓄养分的能力,并使养分 不断富集于土表。 (3)生物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4)推动了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促进了土壤肥力发展。 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而推动这个过程的是生物,所以说生物是成土过程的主导因素。 3、生物(主导因素) 4、地形(间接的环境因素) (1)地形影响土壤母质的再分布 (2)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海拔高度、坡向、坡度) (3)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山地土壤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5、时间(强度因素) 成土的时间越长,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 综合作用效果越深刻。 土壤的形成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成土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类型。 6、人类生产活动 人类通过耕作栽培、培肥土壤和改良土壤等技术措施,定向培育土壤,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植物生长条件的过程,称为土壤的熟化过程。 熟化过程 水耕熟化 旱耕熟化 熟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1、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过程阶段 2、培肥熟化阶段 3、高产稳产阶段 生土——熟土——肥土——油土 死土——活土——肥土——油土 表土层 心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心土层 底土层 耕作层 底土层 心土层 耕作层 亚耕作层 亚表土层 耕作层 亚耕作层 老耕作层 老表土层 老心土层 底土层 褐土 土娄土 (一)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母质 岩石 江海堆积物 土壤 生物体 成土 风化 养分 释放 成岩 搬运淋溶 流 失 分解 二、土壤形成过程 是一个地质学过程,它历时极长,涉及的范围极广,是植物营养元素释放与(向下)淋失的过程。 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它历时短,范围小, 是植物营养元素创造、累积集中(向上)、平衡的过程。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基础上进行的土体与环境,以及土体内部物质和能量转换、交流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的综合作用过程,它使土体分化出形态、结构和肥力特征不同的多种土层,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是土壤形成过程的本质,它推动了土壤肥力的发展。 (二)主要的成土过程.doc(P53-56)主要的成土过程.doc (三)土壤层次发育 土壤剖面—指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 土壤剖面构造(型)—土壤剖面层次的排列状况。 腐殖质化过程 粘化过程 钙化过程 盐化过程 碱化过程 灰化过程 富铝化过程 水成土壤过程 熟化过程等 1、自然土壤剖面 覆盖层(A0、O) A00 A0 淋溶层(A、A) 腐殖质层(A1) 灰化层(A2) 淀积层(B、B) 母质层(C、C) 基岩层(D、R) C1 C2 B2 B1 A1 A2 R 2、农业土壤剖面 旱地土壤的层次构造 耕作层(A) 犁底层(P) 心土层(B) 底土层(C) 水田土壤的层次构造 耕作层(Aa) 犁底层(Ap) 渗育层(P) 潴育层(W) 脱潜层(Gw) 潜育层(G) 漂洗层(E) A P B C A a A p W G C 三、土壤分类 (一)分类的目的 (二)土壤分类的原则及依据 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吞咽障碍护理的ppt课件.pptx VIP
- PROTEUS-V8中文版介绍.ppt VIP
- 精准落实语文要素五策略 .pdf VIP
- 《第一单元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图书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VIP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查房.ppt VIP
- 标准图集-20S515-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pdf VIP
- 规范、标准整理:TCSUS 17-2021 古道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导则--------工程交流群加vx:gqq5616.pdf VIP
- 在2024年全市第四季度“12345”热线不满意工单分析研判会上的主持词.docx VIP
- 云南省重大项目办公室 云南省各地州市2015年重大建设项目.doc VIP
- 评标专家评标流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