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人体试验的必要性 有些人类疾病还不能在动物上复制 有些人体上的反应,动物上难以观察 有些已采用的动物模型,还是间接的 有些动物模型的结果,与人相差太大 动物试验不能百分百预测临床! 中国早期的人体试验 神农尝百草 《史记 三皇本记》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说法,神农因此被认为是发现医药的始祖,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医学人体试验的先驱者。 封建社会中的人体试验 服食炼丹而试验 为效忠上级而试验 治疗中的人体试验 法医检验中的人体试验 近现代人体试验 美国塔斯基吉梅毒试验 德国纳粹人体试验 日本731部队试验 耐受性试验 试验人数:20-30名、每组6-8人 毒性小的药物组间距可大些(分组少一些) 毒性大的药物组间距可小些(分组多一些) 一般设5-8个剂量组为宜各个试验组剂量由小到大逐组进行 样本数:在低剂量时,每组可仅试验2-4人,接近预计治疗量时,每组6-8人。 终止试验时间:最大剂量或出现不良反应 不得对同一受试者进行剂量递增的连续耐受性试验。 药动学试验 测定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 Cmax), 清除半衰期(t1/2), 分布容积(Vd) ,清除速率常数(Ke), 清除率(C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 . 结语 新药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涉及到病人,人命关天,不可有丝毫忽视。 新药临床试验的规范化是临床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根本保证。 而临床试验中诸多不可控因素和差异性致使新药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规范一直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新药开发过程及其临床分期 发现化合物 上市后监测 批准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审批过程 第三节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期 新药开发步骤 在试验室内开发新药或新的化学结构 实验室及动物实验 安全性? 20-30例 健康志愿者 有效性?安全性? ≥100对,随机双盲 在患者中初步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 300例 药政管理当局对有关试验资料进行分析,以确定该新药是否安全、有效 真正的全球试验 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发现化学结构 2~10年 临床前实验室工作 1~3年 I期临床试验 12个月 II期临床试验 2年 III期临床试验 SFDA审批 IV期临床试验 10,000 250 100 70 30 20 各阶段的药品数量 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1~4年 目 的 ≥2000例,开放 * * * 国际上关于药物临床试验的分期 第一期: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第二期:疗效的初步临床研究 第三期:全面的疗效评价 第四期:销售后的监测 * * 我国关于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分期 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 2005年正式实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 * Ⅰ期新药临床试验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是新药临床试验的起始阶段。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内容为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试验对象为健康志愿者(18-45y)20~30例(♀♂各半)。 * 判断受试药在单次应用后的 吸收状况、分布范围、消除速率。 * 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Ⅱ期新药临床试验2002年12月1日前 * * Ⅱ期新药临床试验2002年12月1日后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试验对象为病人。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试验设计的“四性原则”。 * * Ⅲ期新药临床试验 2002年12月1日前 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 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 * Ⅲ期新药临床试验 2002年12月1日后 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 * 应在II期临床试验之后,新药申报生产前完成。 病例数:试验组≥300例。 单一适应证:随机对照100对,另200例开放试验 两种以上适应证:随机对照200对,另有100例开放 试验 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上与II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也可不设盲进行随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