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
Rice False Smut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丰收病”等。我国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指稻曲病菌子实体为“粳谷奴”的记载。该病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及我国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穗发病率为4%~6%,严重达50%以上,粒发病率为0.2%~0.4%,高的可达5%以上。它不仅使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增加,局部田块减产20%~30%,而且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
症状 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的组织。菌丝块逐渐增大,颖壳合缝处微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最后包裹颖壳,形成比健粒大3~4倍表面光滑的近球形体,黄色并有薄膜包被,随子实体生长,薄膜破裂,转为黄绿或墨绿色粉状物(厚垣孢子),一穗中仅几个或十几个颖壳变为稻曲病粒。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3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为黄色。
此病诊断要点是一穗中仅几粒多者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黄绿色或墨绿色,状似黑粉病粒。
图1-4水稻稻曲病菌
1.菌核萌发出子座 2.子座顶部纵剖面 3.子座内的子囊壳纵剖面;
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厚垣孢子及其着生在菌丝上的状态
6.厚垣孢子的萌发(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病原
有性态为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属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无性态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异名为U. oryzae Patou. Bref.。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4~8 m×4~7 m,表面有疣状突起,由菌丝渐变粗短、原生质浓缩、胞壁加厚形成。发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下粗、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在其顶端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4~5 m,分生孢子梗粗2.0~2.5 m。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长可达2~20mm。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2~4粒,以2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1cm 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8个无色丝状的子囊孢子。
厚垣孢子在3~4 C干燥条件下可存活8~14个月,但在28 C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2个月便丧失萌发力。厚垣孢子中,黄色的能萌发,黑色的不能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2~36 C,适温25~28 C,30 C虽也可部分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数很少,40 C时不能萌发,50 C时致死;pH 2.77~9.05之间都能萌发,但最适pH 5~7;此外,萌发需要水滴;1%~2%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棉籽糖及淘米水也有利于厚垣孢子萌发,并可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而1%的菊糖、1%的尿素、硫酸铵、氯化钾以及水稻幼苗的根、芽榨出液和根分泌物则抑制孢子萌发;日光、荧光灯和紫外线对萌发无作用。大米粒、大米煎汁、马铃薯煎汁和燕麦培养基及米饭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产生,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减慢,厚垣孢子数减少。菌丝体在pH3.5~8.5时能生长,最适pH6.5~7.5。病菌能产生毒素,即稻曲菌素A、B、C、D、E、F,它们对水稻胚芽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抗水稻的有丝分裂。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地面越冬,第二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持6个月的发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一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有人认为马唐属杂草Digitaria marginita L. 是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现。人工接种表明,厚垣孢子萌发后能直接侵染水稻幼芽、幼根引起系统发病,性质与幼苗侵染的麦类黑穗病相类似。
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存在较明显差异。矮秆、叶片宽、角度小、枝梗数多的密穗型品种较感病,反之则较抗病。如水晶稻、汕窄8号、原丰早、桂武糯、菲一、珍汕97,威优29较抗病,而桂朝2号、荆糯6号、津优83-176、桂朝选、丰良黏1号高度感病。抗病性表现为一般早熟 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