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军机处的形成 清入关前和入关之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时代,满人开始学汉人皇帝,为自己安排秘书班子,设置内三院,入关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 * 康熙主政后,内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几乎恢复到明代的规模。但康熙很快就对内阁这种在明代已经过于成熟,也过于庞大的办事机关感到不满意,凡事保密程度差,而且效率低下。于是皇帝读书的乾清宫旁边的南书房逐渐成为另一个更受皇帝喜欢的秘书处。 * 秘书的组成是陪皇帝读书的文学之士,他们大多是翰林院的翰林,平时在陪皇帝说经讲史、谈诗论赋的同时,也在政务的处理方面为皇帝提供咨询。 * 由于南书房不是一个机构,担任秘书的这些人虽然都是被皇帝看上,受到特殊信任的官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依然是翰林或别的官员。他们职务上的特殊之处只是加上“南书房行走”的名义。 * 康熙以后,清朝决策 的中心转移到南书房。 * 军机处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军机处机构简小精悍,是皇帝得心应手的工具。 军机处的职责(1)“承旨”出政,总汇全国要务。(2)供皇帝顾问和咨询。(3)向皇帝推荐官吏。(4)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和审办大狱案件。(5)担负皇帝日常的秘书和档案工作。 办事勤、快、机密性是军机处的特点。 * 在性质上军机处与明代的内阁一样,仍然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只是内阁班子要比军机处更正式一点。由于与皇帝朝夕相处,撰拟机密谕旨和处理机密奏章,逐渐分割了内阁的实权,并脱离内阁成为一个独立的正式机构。成为“行政总汇”的决策机关,而内阁成为“例行公事”的无关紧要的机关了。军机处是皇权的附庸,它是一个作用极大而没有独立性的特殊行政机构。 * *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中枢辅政制度 思考: 1、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的区别是什么? 2、辅政制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 “君不出令,则失其 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 令而致于民,则失其所 以为臣。” ——韩愈:《韩昌黎集》 卷11《原道》 * 说明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和出令的大权只能属于君主,宰相的职责只在于忠实执行君主命令。 * 宋朝群相制的变革 从形式和表面上看,宋代的中央机构,是唐代的临摹。唐代有的机构它都有,而且没有多大变化。 * 从实质上看,宋代中央机构的实际权力格局和具体运行机制严重的名不符实。 正式机构是一套,附加机构又是一套,往往附加机构才是真正负责的机关。一个机构的负责人往往不负责本机关的事务,却去管另一个机关的事情。形成了职责混淆不分、效率相互抵消等严重问题。 * 具体而言,宋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为宰相府,掌管行政事务,以枢密院为枢府,掌管军国机务;以三司(铁盐、度支、户部)为计省,掌管财政;进而构成“二府三司”的体制。 * 与此同时,翰林学士迁出宫外,其人员都成为朝官,但翰林学士承旨草写“内命”的职责依然存在。 宋朝宰相辅政权力分散,不利于国家政务的处理,宰相官名也多次变化,暴露出实行多轨辅政制时的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 ▲群相制宰相的第二种类型 群相制宰相的第二种类型主要指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的宰相制度。分别是由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的辽朝,后经多次演变而成的双轨宰相制,由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而形成的尚书群相制,以及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后经忽必烈定都燕而成的元朝的中书群相制。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宰相各具特色。 * 辽的双轨宰相制 辽建立起“因俗而治”的双轨宰相制,即分南北两面官。 南面官负责汉人、勃海人的事务,北面官负责北方各民族的事务。 北面官中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是实际的宰相,任职者不是皇族便是后族。南面官基本上防照唐宋制,设立三省,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权,都在南枢密院管辖之下。 * 金朝的尚书宰相制:罢中书、门下二省,置尚书省,领六部,掌全国政务。 元朝中书宰相制:元代实行中书一省制,是以中书省为政治之本,以枢密院为军政之纲,设立御史台以监察军政系统。 * *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9.23—1294.2.18),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既是大蒙 古国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 号“薛禅汗”。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便于集权的兼相制 ▲明朝兼相制的发展 废丞相制,置四辅官 明朝立国之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朝政。但这种体制很快被打破。 *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了独任宰相的胡惟庸,并诛连杀三万余人。宣布永远撤销中书省和废除丞相制度, 丞相所属权力收归皇帝独揽,“以政归六 部”,提升六部地位。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长期存在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至此遂以皇帝胜利告一段落。 * * “四辅官” 废丞相当年,朱元璋因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