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洲的觉醒 “觉醒”的含义是什么? 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 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 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孙中山 印度甘地 土耳其凯末尔 亚洲觉醒的先驱 从“医人”走向“医国”,并从“改良”走向“革命” 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 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和作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 【学习要求】 1.了解孙中山早年求学 及从政经历,认识革命伟人 的探索历程。 2.掌握孙中山建立同盟 会和成立中华民国的基本史 实,理解中华民国的性质和 成立的历史意义。 纵向看 三次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 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 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 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 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 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 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 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 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 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 的一生。 ——胡锦涛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孙中山 (1866.11.12—1925.3.12) 籍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翠亨村人;民族:汉;10岁入村塾读书,13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创立政党,构想共和 领导革命,建立共和 继续斗争,捍卫共和 晚年绝唱,国共合作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⒈从“医人”到“医国” ⒉从“改良”到“革命” ⒊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⒋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一、追寻救国之路 1.从“医人”到“医国” ⑴原因: ①民族危机刺激; ②海外求学经历; ③爱国心驱使; ⑵标志: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 主张。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6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⑴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⑴原因: ①清政府腐朽无能,甲午战争一败再败,民 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⑵转变标志: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 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 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指出其转变的原因? ①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 ②孙中山早年到国外学习,接受西式教育; ③民族责任心的驱使; ④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清政府本质。 二、组建革命大同盟(成立同盟会)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人心思变 (2)革命团体相继建立 (3)武装起义逐渐展开 2.概况: (1)时间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 (2)纲领: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为纲领;后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 三民主义。 3.意义: 有力地促成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