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形态识别 3种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①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 。 褐飞虱长翅成虫及卵块 ②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2.9毫米,淡灰褐色。 白背飞虱长翅成虫及短翅雌成虫 白背飞虱高龄若虫及卵块 ③灰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毫米,深灰褐色 灰飞虱长翅成虫(左雌右雄) 灰飞虱短翅成虫及若虫 四、发生规律 稻飞虱的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白背飞虱在吉林省每年发生2代,辽宁3代。褐飞虱大多约在8月中旬迁入吉林省,吉林、通化一年仅发生1代。灰飞虱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都有发生,在吉林省每年发生4~5代。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不能在本地越冬,历年均以长翅型成虫由南方迁入吉林省;灰飞虱在吉林省以低龄若虫在水渠边等处杂草根部及土壤内越冬。越冬若虫在温度达到5℃时,约在4月中旬即可复苏活动。 据通化农科院多年观察,白背飞虱常年迁入吉林省的始见期多在7月上、中旬,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此时正是水稻孕穗抽穗期。如这个时期的迁入量大,当代即能成灾。所以,迁入量的多少对水稻的为害程度影响很大。当地第一批若虫出现期多在8月上旬,正是水稻抽穗期。此代成虫出现多在8月中、下旬,下是水稻灌浆期,如果这批成虫中短翅型占多数可能当年成灾。 灰飞虱越冬若虫,大批的在6月上、中旬发育为成虫,成虫交尾盛期在6月中旬,产卵始期在6月下旬,产卵盛期在7月中、下旬,少数可延至8月上旬,第二次为9月上旬。 白背飞虱成虫多于深夜开始羽化,至清晨5~7时最多。一天中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多在稻茎秆和叶背活动,其取食位置比褐飞虱和灰飞虱都高。长翅型成虫具有趋绿和趋光性,其趋光性比灰飞虱强,但不如褐飞虱。短翅型成虫飞翔力弱,不能扑灯。成虫多在中午交配,长、短翅型间的雌雄个体可相互交配。雌虫交配后2~6天开始产卵。卵绝大多数产于靠近水面的叶鞘中央肥厚部分组织中,也 有产于茎秆及叶片基部中脉附近组织内。其产卵痕裂开程度较灰飞虱和褐飞虱为大。产卵痕初呈黄白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条斑。每一卵块有卵5~28粒。每头长翅型雌虫约产卵60粒。短翅型的比长翅型约多20%。卵粒单行不紧密,卵粒陷入稻茎表面之下,茎表仅留边缘褐色而中空的线形产卵痕,卵帽不外露,外观上看不到。 白背飞虱若虫多生活于稻丛下部,但比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栖息为害部位都高,并有部分低龄若虫在幼嫩心叶取食。受惊动则躲藏跳去,三龄前若虫取食量小,四五龄若虫食量大,为害最烈。 褐飞虱产卵量大,每雌可产卵360~700粒,最少也有40~50粒。卵粒近似双行排列,卵条端部近似平行直线几乎与稻茎表面相平行。 灰飞虱每雌产卵60~250粒,平均100粒,卵粒呈双行排列,紧密,卵条端部形成波浪式,卵稍露出稻茎表面,细看似鱼子。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稻飞虱的大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白背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性比褐飞虱强,不论30度的高温还是15度低温度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在11~32度之间的温度下都能活动。而对湿度要较高,以80~90%为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突然长期干旱,是大发生的预兆。 稻田小气候,凡属地势排水不良,密植郁闭的稻田,易形成高温多湿的条件,使之迅速繁殖,短期内使全田严重受害。 食料:稻飞虱的大发生除其他条件外,主要与食料条件有关。如水稻孕穗至花期,稻株中水溶性蛋白含量高,对其繁殖和发育最为有利。又如稻田施氮肥多,水稻生长茂密,组织柔嫩或孕穗抽穗期的稻田,虫口密度上升很快。稻飞虱在稻田的蔓延也由稻田中心生长茂密的点片开始逐渐向外扩展。这些事实证明植株营养对飞虱类的繁殖为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清除杂草,减少虫源,降低越冬基数。 2.注意肥水管理防止贪青。 3.可因地制宜异地采取抗虫品种。 (二)化学防治 1.撒毒土 2%乐果粉1.5kg/亩加入15~20kg土。 2.喷雾80%敌敌畏EC1000~1500倍液。新药有:10%吡虫啉10~20g/亩;10%扑虱灵WP15~25g/亩;50%混灭威胶悬剂500~1000倍液。 (三)生物防治 以低浓度农药与白僵菌混合,据外地经验介绍,当稻田中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总数与稻飞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