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瘘感染治疗的述与方法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耳瘘感染治疗的述与方法瘘

关于耳瘘感染治疗的论述与方法 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狼鼠之精,入于腑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其生身体皮肉者,亦有始结肿,与石痈相似。所可异者,其肿之中,按之累累有数脉,喜发于颈边,或两边俱起,便是瘘证也。亦发两腋下,及两颞颥间。初作喜不痛不热,若失时治,即生寒热也。 所发之处,而有轻重。重者有两种:一则发口上腭,有结核,大小无定,或如桃李大,此虫之窠窟,止在其中。二则发口之下,无有结核,而穿溃成疮。又,虫毒之居,或腑脏无定,故瘘发身体,亦有数处,其相应通者多死。(《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诸瘘候》) 耳瘘系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而言。多由风热外袭,肝经热毒上犯而致。发生耳前者多为先天,发于耳后者多为耳根毒,治疗不彻底,或体虚气血不足邪毒去之不尽,溃口经久不愈而成。 一、风热外袭(耳瘘) 风热外袭耳瘘。风和热外袭所致的病证。 主证:耳瘘处疼痛,头痛恶寒发热,舌红,脉浮数,病灶部流毒液,溃口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风热外袭,经络阻滞。 治法:疏风清热,活络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牛蒡子10克 荆芥10克 连翘10克 夏枯草30克 赤芍药10克 蒲公英12克 栀 子10克 金银花12克 甘草6克 牡丹皮10克 用法:诸药共煎加水900毫升,煎至450毫升去滓,一日三次,一次150毫升,空腹服之。 禁忌:海菜、猪肉、葱、蒜。 方论:方中牛蒡子、连翘、夏枯草疏风清热散郁结;荆芥、赤芍疏风活络,蒲公英、栀子、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络;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诸药配伍共奏疏风清热消肿之功。 肝经热毒上犯(耳瘘)肝经热毒上犯耳瘘。 主证:耳瘘局部跳跃性疼痛,流毒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热毒上犯,脉络不畅。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活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 栀子10克 黄芩10克 泽泻10克 野菊花12克 木通6克 柴胡10克 连翘10克 生地黄15克 用法:诸药共煎加水900毫升,煎至450毫升去滓,一日三次,一次150毫升,空腹服之。 禁忌:葱、蒜、萝卜、一切血、猪肉、羊肉、饴糖。 方论:方中龙胆草善泻上焦之火,而又能泻下焦湿热为君;栀子、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菊花开窍明目聪耳清肝肾之邪火,柴胡疏风通络,连翘清热解毒共为臣;肝热最易伤阴血,肝藏血,故用生地黄滋阴凉血补血为佐;木通活络下行,导湿热从小便下泻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活络之功。 耳瘘,是指耳部于出生后即有一无症状的异常小孔或一小瘘管,常位于耳屏耳轮仲支上。 【病因】耳瘘或耳前瘘是由于第1及第2鳃弓未能很好联合所引起的。最常见于耳轮伸支之上或其前部。多数为显性遗传,有时呈不规则遗传。 【临床表现】位于耳轮伸支或其前方的小孔,可无症状,有时从婴儿期或儿童期问歇地排出一种白色乳酪状液体,其中包括细胞碎屑。若有继发感染,可致耳前淋巴结化脓并肿大,间或在瘘管口形成小的肉芽肿结节。在一些家族中,耳瘘及支气管瘘可同时伴发,也有报道同时伴发耳聋的病例。起于第1鳃弓的颈、耳瘘甚为少见,可从外耳道延伸至下颌角下方颈部。感染后发作性排脓可一直延续至中年,偶可伴发复发性中耳炎。 【诊断】根据家族史和临床表现,可予以诊断。 【治疗】如已并发炎症,应做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时应注意此类瘘管由于深达2-3 cm,必须彻底切除。 【病因病机】 禀赋不足,复感邪毒禀赋不足,脏腑虚损,颞颥间皮肤腠理不密,而形成瘘道,复感邪毒,邪滞瘘道,气血壅结,故瘘道红肿、疼痛。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素体虚弱,或久病失治,气血耗伤,邪毒滞留不去,腐蚀骨质而成瘘,以致溃口经久不愈,脓液长流。 【诊断】诊断要点。临床症状:1.未染毒的耳前瘘,一般无自觉症状。若染毒,则局部红肿疼痛,且常反复发作。瘘管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耳后瘘常流出清稀脓液,经久不愈,且多伴有耳内流脓。2.检查耳前瘘开口多位于耳轮脚的前缘,少数亦可位于耳郭或耳垂等部位。未染毒者,瘘口周围皮肤如常,挤压瘘口可有少许灰白色分泌物溢出,用探针可探知瘘道深度,部分瘘道有分支。若染毒,则可见瘘口周围红肿,若成脓后可见脓液自瘘口溢出。 【辨证及治疗】 分型论治1.禀赋不足。复感邪毒 主证: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且沿瘘管走向扩散,瘘口可有脓液溢出。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禀赋不足,颞颥间皮肤腠理不密,而形成瘘道,复感邪毒,与气血相搏,壅结于瘘道,故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甚则瘘口溢脓。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证的表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且有轻宣散邪之效;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文档评论(0)

yasou51113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