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犹太人
上海的“小犹太城” 在这里曾躲避了大屠杀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迫害、并欲图灭绝犹太民族。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均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唯有中国上海一扇小门,尚敞开在那里。消息传出,短时间内,世界各地共五万犹太人逃来上海避难。上海当时浑然不知希特勒;上海只是个开放的、不设防城市而已;任何人来上海都无须签证。
虹口区提篮桥一带的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对那群流离的人们来说,也许称得上是全球最温暖、最宽容的地方。当年就在这里,在敞开胸怀的上海,接纳了1933年至1941年蜂拥而至的近3万欧洲犹太难民。上海,就像一艘狂风恶浪中的诺亚方舟,载着他们的安全与希望。
上海沦陷后,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这个隔离区约包含有15个街区。隔离区内那些狭小、破旧的弄堂房子,在灰色的天幕下显得死气沉沉,隔离区内挤满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难民。这些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标记,用以表明他们的犹太人身份。
在虹口的公平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
战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份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时间宣布,向我国捐赠一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今天日本横滨和美国芝加哥也来个7.6级大地震,以色列也会捐赠,不过金额不会超过十万、二十万。
如果你去以色列旅游,站在特拉维夫街头,你尽管大声宣布自己是中国人!或是乾脆说自己是上海人!你会发现,素昧平生的以色列男女老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吃饭的都大有人在!而在以色列,当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避难史,是写进教科书里的!是写进族谱家史的!
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地理:目前能看到的“虹口的犹太避难所”遗迹,主要集中在提篮桥地区的长阳路、霍山路、舟山路,区域范围是比较小的,形成了“工”字型,两横是“上一横”是长阳路,“下一横”是霍山路,“中间一竖”是舟山路。很便于游览参观,现在区域内已基本没有犹太人了,但他们近半个世纪留下痕迹,依稀还能感受得到。
●行程策划:
建议先到长阳路的犹太纪念馆(摩西会堂)参观,对那段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步行转到舟山路,看看当时犹太人居住的中心地带,走进弄堂更可以感受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再到霍山路,到霍山公园
●游览犹太难民纪念堂(摩西会堂):
在长阳62号的“摩西会堂旧址”是许多犹太人士来上海的必到之处。摩西会堂建于1927年(犹太历5688年),原是一座供犹太人专用的会堂,二战期间成为上海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原来这里是一座3层的民居,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设计该改建,是二战期间,在沪犹太人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07年虹口区对会堂进行了修缮,并改名为犹太难民纪念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色列前总统赫佐克、前总理拉宾、前外交部长佩雷斯都来过这里。第二次大战期间,数万犹太难民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
位于提篮桥中心的“摩西会堂”,是上海七座犹太教堂中现存的两座之一。
摩西会堂系俄罗斯犹太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纪念最早俄罗斯移民之一和这个社区领袖摩西·格林伯格而建造的,故取名为摩西会堂。它可能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摩西会堂是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
当时,曾有两万余名犹太难民居住在虹口地区的长阳路、霍山路、高阳路等地方,摩西会堂成了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支持着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新环境中迅速振兴。他们开设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等,继续播种着生活的希望,并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坚持反法西斯斗争。上海成了他们在远东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风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许多年。
这里曾给过两万颠沛流离的犹太人最温暖的收留,这里曾见证了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的善良和宽容,“摩西会堂”已像“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一样,成了“拯救”与“避难地”的代称。对全球犹太人来说,“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二战后,尽管大批犹太人迁居世界各地,但对上海“摩西会堂”的感念已深深地烙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