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声及微泡介导的基因载体的进展.doc
超声及微泡介导的基因载体的进展
[摘要] 超声及微泡辅助基因传递正在迅速发展,其中,超声起着触发转染的“扳机点”作用,微泡作为能量的聚焦点亦不可或缺。基因转染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载体将基因安全高效地传递到靶器官。从最初超声辅助质粒转染发展到超声与脂质体-质粒联合介导转染,超声及微泡介导的基因载体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本文就超声及微泡介导的基因转染及基因载体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超声;微泡;基因载体;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4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c)-0036-04
[Abstract] Ultrasonic and microbubble assisted gene delivery is booming now. Ultrasound plays a role of the trigger point in triggering the transfection and microbubbles, as the focal point of energy, is also indispensable. The success of gene transfection depends on an efficient and safe carrier system that deliveries genetic material into target organ. From initial ultrasound assisted plasmid transfection to ultrasound associated liposome-plasmid mediated gene transfection, ultrasound and microbubble mediated gene carrier has been developed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This artical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ultrasound and microbubble mediated gene transfection and gene carrier.
[Key words] Ultrasound; Microbubble; Gene carrier; Development
利用超声能量增强靶细胞的基因转染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超声及微泡介导的基因传递以其广阔应用前景正吸引着人们,因其要求具备丰富的医学物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知识,所以有关此技术的研究虽一直在进行,但发展缓慢,从体外发展到体内,现仍未进入临床试验[2],直到最近才出现加速发展[3-6]。本文就超声及微泡介导的基因转染和基因载体的进展做一综述。
1 超声联合质粒介导基因转染
作为最早的超声转染工具,超声辅助质粒转染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作为纯机械方法被评估:将质粒加入体外培养细胞中,用20 kHz的实验室探头进行辐照[1],同时用共填充的FITC-右旋糖酐来标记超声辐照后的细胞,超声辐照基因转染的声压必须在短时间(20 s)内达到300~400 kPa的水平。与通过机械刮除使质粒从细胞凹面进入细胞内相比,此法基因转染效率在当时是合理的。同时,脂转染也获得了发展[7],以至于近年来在体外实验中变成了一种通用的基因传递工具,实验数量更是成倍增长[8]。
2 超声、微泡及质粒联合介导转染
当第一种商业化的微泡Albunex[9]进入临床时,研究者们就曾评估用它作为超声能量聚焦的靶点来增强基因的传递[10]。质粒同微泡共给药[11-12]后,通过超声波在靶区域辐照产生的空化效应(微泡持续振动的稳定空化效应或微泡快速扩张、压缩和破裂的惯性空化效应)进行基因转染。空化核(如微泡)的应用用更短的声脉冲(1 s)减少了达到基因成功转染所需的总透射声能量[11]。辐照导致组织中快速的压力变化,导致微泡快速的周期性压缩和扩张,声能在微泡表面聚焦,产生微流、空化和射流,如果发生在靶细胞附近,细胞膜就会形成基因转染所需的瞬间微孔[13]。为维持细胞的活性,十到数百纳米的微孔大多数开放时间不会超过一两分钟[14-16],所以大多数有效的基因转染须在超声辐照期间完成。但小分子(荧光素等)基因的胞内转染却在超声辐照后数小时才会起效[17-18]。
与病毒载体相比,核酸通过瞬间微孔弥散入细胞,转染效率比较低。但近年来在胶质母细胞瘤体外实验的研究中,超过70%的细胞通过空化效应被转染[19],这可能存在基因转染靶细胞的一些其他机制。通过超声辐照细胞表面微泡,一种依赖小窝蛋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