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想一想: “它们”是指谁? 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六安市长安小学 用鼠标点击生字,依次出现该字的拼音和组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揠苗助长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组 课外扩展 “蝉”又名“知了”约1,500种。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 大约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则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螳 螂 蝉 侯 禀 螳螂 蟑螂 蝉联 诸侯 禀报 tánɡ lánɡ chán hóu bǐnɡ 我能行 候 侯 hòu 诸侯国 时 候 hóu 一 quàn bǐng tang láng chán miáo 劝 阻 禀 报 螳 螂 蝉 瞄 准 shì fèng zhí huǎng hóu 侍 奉 固 执 恍 然 大 悟 诸 侯 zh?o chǔ 前爪 处死 啄食 祸患 诸侯 zhuàn chéng 转来转去 乘虚而入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儿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词语解释: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想着眼前的利益。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 利用________ 的故事,劝阻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少年 螳螂捕蝉 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自由读第一段,同桌之间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是什么? (3)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4) 吴王的态度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2)反对攻打吴国,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不应该。因为其他国会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4)主观、专横。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并思考。 少年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少年不仅仅只是想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而是为了劝告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象当时少年的神态、动作。 默读课文2-8自然段,思考:你觉得少年和吴王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转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