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下).doc
学习与交流
第 19 期
(总第170期)
中共宁夏区委组织部办公室 2012 年 12 月 6 日
【组工干部文学作品】
●老井深深
●带着父亲的意愿
●那一份革命情感柔似水
●三个多余的联想
老 井 深 深
鲁鹏飞
岁月悠悠。一转眼离开故乡的小山村竟然有十多年了。念念不忘的是村子里的那口井。几回回梦游在井旁,就仿佛在同一位许久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促膝长谈,情悠悠、意绵绵,一时说不完、道不尽……
故乡的井没有专门的名字。方圆几里地,就它形单影只地落户在村里,终年累月地陪伴着这里的村民。执着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存在。之所以叫它老井,大概源于它存在很久的缘故吧。因为村里没有人能知道它是哪一天建成的,坐落在村子里究竟有多少年了,也没有人考证过,谁也说不清楚。小时候,我曾斗胆问过村里一位据说能识文断字的年长者,那老先生手捋长须,故作卖弄关子的样子,笑呵呵地告诉我,“打我生下来的那天起这井就一直在”。父亲说,这口井少说也有六、七十年了。这不由得使我对这口井产生了肃然起敬之情。老井离我家不远,也就三百多米的样子。它所处的地势较高,井口是用几块青石板砌成,被井绳打磨得伤痕累累,总是泛着黑黝黝的光泽。井台是大集体时,村里人用水泥、碎石块、铁丝浇筑而成,很不规则地围成了圈,紧紧地包裹着井口。井的外沿用黄土夯实,便于人们取水。井口不大,说圆不圆,不足一米,井深七、八米。井壁用青砖铺就,一层一层地从井底延伸至井口,井壁两侧每隔二、三米的地方,就有两块半截凸出的青砖,这是下井时踩脚用的。由此不难想象,当初建造者在开挖水井时考虑得多么周到细致,可见我们的先辈们是何等的聪明。整个水井的形状就像陕北安塞县的腰鼓那样,中间大肚子,两头差不多。岁月的侵蚀已使得井里的青砖水迹斑斑,不时有砖皮脱落,井壁湿漉漉,滑腻腻的,井壁上绿苔斑驳,更加渲染了老井的幽深古旧。这就是我第一眼看到老井时的样子。从此,故乡的井便以这样的容貌、这样的形象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的世界。
村子里的老户不多,大多数村民都是六、七十年代从周边内蒙、陕西等地逃荒要饭过来,聚集在这里安家落户,共同生产生活,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大约有一百多人,自然住成三排,可谓是依井而住。老井就在第二排住户的中间。一口井供应这一百多人吃水富富有余。那时家家户户都喂养牛羊骡马及家禽。所以不管人畜还是家禽全都仰仗村里这唯一的一口井养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老井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滋养和哺育着父老乡亲们。
一年四季里,早晨是老井最繁忙、最热闹的时候。乡下人勤劳质朴,不会偷奸耍滑,更不会睡懒觉。常常披着星星出家门,迎着月光进村口。按照村里人的习惯,挑水的重任往往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男人们或半大小子的肩上。男人不在家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按点“出工”时,女人们也会二话不说地接过挑水的活儿。当然,考虑到安全因素,我们这些小孩子不经大人的同意,绝不敢私自到井边取水或玩耍。每天早晨天刚麻麻亮,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芦花公鸡开始引吭高歌,很快就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这时母亲有条不紊地开始张罗早饭。父亲则急匆匆地赶着去挑水。还没有走到井旁,你就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响。“哗哗哗”是往桶里倒水的声音,“叮叮当”是吊桶碰到井口的声音,“吱吱吱”是扁担不堪重负发出的抗议声,“咚咚咚”是挑水人三步并两步赶路的声音,还有“哈哈哈”的爽朗笑声,“啧啧啧”的赞叹声。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容你仔细分辨,就不由分说地一股脑儿全部灌进了你的耳朵里。听着这些响声,就像在欣赏一位钢琴家和着露水和朝霞演奏的一首乡村小曲,那么悠扬,那么受用。此时的井沿边早已站满了来自四面八方挑水的人们,像赶集似的里三层、外三层地环绕在老井的周围,不约而同地像是在好奇地观赏着一件稀奇宝贝。这时的老井就像一尊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佛,笑迎八方取水者,任由那么多的吊桶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从它的笑口中进进出出。这么多人一齐来取水,你根本不用担心会秩序大乱、杂乱无章。村里人也许不懂得“弱势群体、扶贫济困”这些词的意思,但他们的血液里祖祖辈辈地流淌着一股爱心和热心,骨子里满满地渗透着孔孟之道。你看先来的人不紧不慢地放下吊桶;有急事的只要吭一声,便可从从容容地接过吊桶;年少的一声不响地帮助年长的把挂上桶梁的扁担扶上肩膀;男人们则义不容辞地帮助女人打水。在紧张忙碌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井然有序,恬静淡定。真是一幅难得一见的乡村清晨取水美丽画卷。等到太阳懒洋洋地爬上半坡的时候,取水的人们早已满载而归了。井沿边霎时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井周围的地面早已被水浸透了。以井口为中心点,辐射状地留下了挑水者淅淅沥沥的印迹。布满浮土、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也星星点点地洒下了桶里溢出的水,断断续续地一直延伸到远方,一眼望不到边,最后影影绰绰地消失在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