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4单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上语文第4单元

八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面颊( ) 繁衍( ) 归jiù qī 息 胚胎( ) 追溯( ) yùn 育 潮xī 2.完成下列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2分) 销声 迹( ) 手无策( ) 无动于 ( ) 耳不闻( )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其下面画一横线,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3分) (1)不记其数( ) (2)不胜梅举( ) (3)无机之谈( ) (4)哀草连天( ) (5)消声匿迹( ) (6)物竟天择( ) 5.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 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 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 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 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2分) 诗句: 规律: 6.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作者以精当的语言对“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 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轮回的四季做了描述。与四季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很多,请各举1例。(注意,“成语、诗句”选择一种即可,且一贯到底。)(2分) 春: 夏: 秋: 冬: 7.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2分)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面的简讯概括成一句话消息。(不超过24字)。 请仿照例句,再写个你对“”理解的比喻句:(分) 仿:科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二)汉语遭遇“喀斯特” ①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②“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人们一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对了。 ③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反应,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称之为喀斯特作用。 ④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四川盆地现在恐怕还是泽国。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⑤对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汉语言有着精妙的解说。古人举着火把进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深邃,这就是“洞见”“洞晓”。然而“洞开”“洞庭”中“洞”的意思却完全不同。“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洞庭”中的“洞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