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肺复苏新旧概念的不同
将“A-B-C”改变为“C-A-B”
新指南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
其理由如下: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序改为C-A-B,则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合乎情理的。
“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新指南将“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环节延伸为5个环节:一、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早期CPR,强调胸部按压。三、快速除颤。四、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五、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
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改变
主要改变有五点:一、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对未经培训的过路施救者鼓励其实施只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三、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部按压。四、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五、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施救者需完成许多工作,诸如胸部按压,气道处理,人工呼吸,探测心律,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应立即开始高质量的CPR,尽可能减少间断, 新指南强调,良好的BLS是成功进行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新成活链的第5个环节(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救治)强调从确认心脏骤停开始,至ROSC(自主循环恢复)到出院,进行多学科综合救治的重要性、
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
新指南指出,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初期目的为:使心肺功能及活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达到最佳状态;将心脏骤停患者转送至重症监护室以及低温治疗室;可提供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治疗;确定并治疗心脏骤停的诱因,并预防骤停的复发。
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后续目的为:将体温控制在可使患者存活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状态;;妥善使用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支持器官功能;客观地评估患者预后;给予存活患者各种康复性服务。
新指南的主要变化
? ??(一)有效的心脏按压心脏停搏时要求急救人员要“用力而快速地按压”,按压频率达100次/分,且按压后要使胸廓完全恢复到正常位置,按压/放松时间大致相等。同时尽量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为了快速确定按压位置,可采取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办法,? (二)CPR按压/通气比建议从婴儿至成人,所有单人CPR时,按压/通气比均为30:2。
(三)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应为1秒钟以上,急救人员应见到胸部起伏,为避免过度吹气或过用力,在吹气前不要深吸一口气。
(四)现场电除颤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即进行CPR,应在给过5组302的CPR(约2分钟)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五)建议自动体外除颤(AED)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
欧洲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版)
正确的心脏按压方法是对准伤者胸部中间按压,幅度至少达5厘米深,频率应至少每分钟100次。如果还能结合口对口人工呼吸会更好,大约30次按压后可进行两次人工呼吸。但心脏按压是最关键的,因为心脏停止跳动5分钟后就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害。最新研究证实,在心脏骤停后,将体温降低到32摄氏度至34摄氏度并保持12小时到24小时,能显著提高大脑不受损害;指南的主要变动包括心肺复苏的优先次序、低温治疗,?以及复苏后管理等方面
近年来对心室颤动?(VF)?波形的研究进展给选择除颤的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ECG?波形与心肌的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心室颤动?(VF)?波形决定先行胸外按压还是先行电击除颤。如果电击除颤很有可能终止当前的VF,?那么就应立即除颤;?相反,?如果当前电击除颤终止VF?的可能性低,那么立刻进行CPR,?改善冠脉灌注,?准备电击除颤,?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最优先考虑措施。???低温治疗具有多重保护效应;主要保护机制降低再灌注期间脑低灌注区的氧需;减轻脑水肿和细胞内酸中毒;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低温治疗应在缺血损伤后尽早进行,
缺血后损伤过程往往持续数天,?因此延长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可能对患者有益。早期还是晚期低温治疗好??目前在欧洲通常是采用复苏成功半小时后全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