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一)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的概念 CO2+H2O* (CH2O)+O2* CO2+2H2O* (CH2O)+O2*+ H2O (二) 光合作用的意义 (重要性) 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约2千亿吨CO2∕年,5千亿吨有机物质∕年)既为自身又为生物界提供了有机物来源。 2.把光能转化为储存的化学能(3.2×1021J能量∕年) 光合作用是巨大的能量转换过程。 3.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光合作用维持大气中O2和CO2浓度的相对平衡,净化空气,保护环境。(释放O2 5.35千亿吨∕年) 4.光合作用的碳循环过程,带动了自然界其他元素的循环。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二、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一)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多呈椭圆形,一般直径3~6μm,厚约2~3μm。其大小和数目随物种、细胞种类、生理状况和环境而不同。 例如栅栏组织多于海绵组织,背阴地区的植物多于、大于向阳地区的植物。 大多数高等植物每个叶肉细胞含有50 ~ 200个叶绿体,占细胞质体积的40%。叶绿体一般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有时也靠近核或细胞壁。外界条件(特别是光的强弱)常会影响到叶绿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分布。 叶绿体的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由三部分组成:叶绿体膜、片层系统和间质(基质)。 叶绿体的结构: (二)叶绿体的化学组成与光合色素 水分:75% 干物质:25% 蛋白质占30-45%, 脂类20-40%, 灰分10%, 色素8%, 储藏物质10-20% 灰分:Fe,Cu,Zn, K, P,Ca,Mg等 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 1、叶绿体色素的结构及其化学特性 叶绿素:主要有两种 叶绿素a:蓝绿色 分子式:C55H72O5N4Mg 叶绿素b:黄绿色 分子式:C55H70O6N4Mg 都是双羧酸酯(双羧酸中一个羧基被甲基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酯化。) 。都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 类胡萝卜素:有两种, 胡萝卜素:橙黄色,分子式:C40H56,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叶黄素:黄色,分子式:C40H56O2,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上述四种叶绿体色素都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类囊体(光合)膜上。 2. 光合色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翠绿色,在反射光下呈暗红色(叶绿素a为血红色,叶绿素b为棕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溶液除了在照光时能辐射出荧光外,中断光源后,用灵敏仪器可观察到还能继续辐射出极为微弱的红光,这个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吸收蓝光后,叶绿素分子处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通常称为第二单线态; 吸收红光后,叶绿素分子处于较低能级的激发态,通常称为第一单线态。 第一单线态的分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放出能量: A、以热的形式放出激发能回到基态: Chl*→Chl+热; B、以光辐射的形式放出激发能回到基态: Chl*→Chl+hυ C、把激发能传递给其他色素分子(如Chl): Chl1*+Chl2→Chl1+Chl2* D、参加光化学反应 P* · A→P+ · A- 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出的光就称为荧光(fluorescence)。三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出的光称为磷光(phlsphorescence)。 荧光和磷光现象只存在于叶绿素溶液,鲜叶中很难检测出来。 荧光的寿命短(10-8s~10-9s)。荧光很强,约占其吸收光能的10%。 磷光寿命长,为10-2s,但其强度仅为荧光的1%左右 3、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一阶段:与光无关,是酶促反应阶段;由谷氨酸或α-酮戊二酸——δ-氨基-γ-酮戊酸(ALA) ——胆色素原——卟啉原—Mg-原卟啉——原叶绿素酸酯。 第二阶段:需光,是光还原阶段。原叶绿酸酯——叶绿素酸酯——叶绿素a 叶绿素a可转化为叶绿素b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环境条件 (1)光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