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4、脊髓半离断 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障碍 对侧痛温觉障碍 触觉障碍不明显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5、脊髓全横断损害 病变以下一切感觉皆消失 双侧中枢性瘫痪 大小便机能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6、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 脑干的病变 交叉性感觉障碍 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见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丘脑性感觉障碍 深浅感觉中枢 受损后出现对侧偏身(含面部)完全性感觉减退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 远端重于近段 多伴发疼痛(丘脑痛) 内囊性感觉障碍 对侧半身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感觉障碍的特点:四肢重于躯干,肢体远侧端重于近侧端,深部感觉重于痛、温觉。 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及偏盲,即所“三偏”综合征 皮层型感觉障碍 (一)刺激性的病变 Jackson感觉性癫痫发作,其特点为病灶对侧某一肢体或半身感觉异常,多先从某一局部(如拇指)开始,逐渐扩散至单一肢体或半身。 (二)破坏性病变 病灶对侧的复杂感觉(实体图形觉、皮肤定位觉)的障碍。 第六节 运动系统 概述 运动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外系 小脑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包含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质 到 脊髓前角 的 纤维束 大脑皮质 到 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 的纤维束 二 运动传导路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 2.皮质核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 上下颠倒 头部为正 左右交叉 面积决定 于功能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下运动神经元 包含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接受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冲动,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肌肉。 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 含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 多条复杂的神经环路。 主要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姿势; 锥体外系 基底节: 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红核 黑质 丘脑底核 锥体外系损伤表现 主要表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 运动减少 肌张力高 帕金森病 苍白球病变 黑质病变 运动增多 肌张力低 小舞蹈病 尾状核病变 壳核病变 小脑 通过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基底节、皮质等联系 主要功能: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 受损后主要表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 运动传导束受损定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皮质型:单瘫 内囊型:三偏综合征 脑干型:交叉性瘫痪 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前根: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神经丛:单个肢体软瘫,感觉障碍等 周围神经:局部肌肉软瘫,感觉障碍等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 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在皮质脑干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偏向对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 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偏向同侧)。 第七节 感觉系统 概述 感觉系统 浅感觉:皮肤粘膜痛温触觉 深感觉:骨关节运动位置振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传导通路: 感觉神经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 交 叉 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脊神经节 Ⅰ 周围突 中枢突 传入神经 后根 躯干四肢 皮肤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后角 ⅠⅣⅤ层 Ⅱ 脊髓丘系 下橄榄核 背外侧 内侧丘系 的外侧 丘脑腹后 外侧核 Ⅲ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边上升 边交叉 上升 1—2节段 痛温 粗触 1、在脊髓后根内侧换第二级神经元。 2、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后,经白质前联合到对侧。 3、侧索--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侧束 前索--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L_T 267-2023 油浸式全密封卷铁心配电变压器使用技术条件.pdf VIP
- 一种新型的化纤打包机.pdf VIP
- 山东黄金集团招聘考试题库.pdf
-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VIP
- 环形混凝土电杆标准.pdf VIP
- 专项施工方案.docx VIP
- NB∕T 47018.4-2022 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第4部分:埋弧焊钢焊丝和焊剂.pdf
- 山西博大集团寿阳京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doc
-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烟气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培训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