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89年春,因其对文学的一份真诚,“一份生命投入”,作为河南作协专业作家的王英琦,搬至中原大地上远郊乡下(小刘村),过起了现代“女陶渊明”的生活。还给自己乡下的陋室起了个别号“蓬革堂”(“蓬革”古语指用树枝秫秸搭就的简屋陋室),又请人写了对联:“谈笑皆菜农,往来无文儒”,横批:“入乡随俗”,很有点自慰自娱的意思。三年后因生活变故返回江淮故里。王英琦在三年“体验生活”中,一连写出了《乡居琐记》《远郊不寂寞》《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质的》等诸多体味生活原色和本质的作品, 本文也是王英琦在小刘村写出一批具有“底层感”的散文之一,通过对自己在乡村看社戏的经历的记叙,表达了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对文化人格自我完善的追求。 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作者更感兴趣的是? 这么简陋、寒碜,土掉牙的豫剧,能吸引作者、征服观众? 1、“看社戏”,作者和周围观众表现得如何?在文中找出来。 “我”的表现: 第2节“夺下”儿子的玉米粥; 第4节“我旋即”“抱起”“拿过”等动作; 第7节“盼着这个好日子——盼着“社戏”,已很有些时辰了。 第10节“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戏剧中,我的偏好在青衣花旦。” 第12节“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了点美感。”“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能遮住半个天。” “我”赶戏很积极,喜欢它的土俗之韵味;只看偏好的、有美感的东西,审美趣味较高。 其他观众的表现: 第3节赶戏途中“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 第6节赶到时“锣鼓喧天,观者如墙” 第13节“台下的观众却并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功上。尤其是那个身怀绝技的武丑……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 第14节次日,“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第38节“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看戏时“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 观众:对戏表演艺术要求不高,但热情高涨,风雨无阻;看得很投入。审美趣味淳朴。 3、乡下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戏瘾?作者是怎么理解的?在文中找出来加以分析。 第38节:“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棒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 (1)不囿陈法、兼收并蓄(第17节) (2)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 明确:这些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伶人们表演的认真、卖力,全凭本事吃饭,他们是一群在艰辛对艺术执着虔诚的伶人。 珠光宝气不代表真正的高贵,金钱财富不代表真正的富有,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会使灵魂出现可怕的缺失。在物质面前,坚守心灵的阵地,坚守淳朴可贵的传统人格,伶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指引。在城市文明和流行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想淳朴的乡土寻求文化之根和心灵之根。 5、作者在表现艺人们形象时,采用的什么写法? 明确: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写了伶人们的群像,又写了几个代表人物。以上片段中,作者选取了武丑、武旦、老包、猫儿脸姑娘、青衣少妇等几个典型形象; 同时也结合了面上的描摹,如“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戏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表现了这些伶人对艺术执着而虔诚的态度和他们艰苦的生活,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他们的可贵精神。 (1)第三天晚上,我带儿子去赶戏,戏场又是满座。 (2)给青衣少妇送医送药 (3)我赶满了15场戏之后的心情 2、第39节作者为女艺人送医送药,为什么却怕听到他们的感谢之词,认为“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重”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些伶人用他们耳朵全部热情,弘扬着传统艺术,为百姓送去了文化给养和精神食粮,而他们自己却仍在贫困线上艰难度日。本应该是观众向他们表示感谢的,而别人的一点点帮助使他们感激万分,这样的感激让作者感到凝重和不能承受。表达了对伶人的同情和愧疚心情。 3、最后一节作者说“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些什么”,你认为作者看到并记住了什么? “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4、综合全文,说说“我”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而且还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社戏现象,从人道的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