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随访(患者教育)课件.pptVIP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随访(患者教育)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JM internal use ONLY 潜在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出血 气胸 解剖困难 导线放置困难 心律失常 术后观察与护理 1.放置监护病房,埋藏起搏器部位加压包扎,并放上沙袋,防止切口渗血、血肿,一般放置12-24小时即可移去。 2.即刻12导联EKG,严密监测心律、心率,注意起搏、感知情况。 3.手术早期(24小时内)病人应平卧,抬高床头时不超过30o,少活动,避免电极移位。术后的前三天尽量在床上平躺,三天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可下床走走。 术后并发症 1.电极移位导致起搏器失灵 2.切口部位疼痛、红肿 3.感染 4.血栓栓塞 5.起搏器综合症 装入起搏器后的生活 1. 旅行 埋植起搏器的患者,可以外出旅行、乘飞机、火车均可。患者应随身携带起搏器卡,以便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进行迅速而有效的处理。起搏器卡还可以免除乘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2. 工作 起搏器患者术后可以恢复正常工作,除非合并器质性心脏病需要休息治疗。对起搏器依赖患者应避免在强电磁场的环境下工作。 3. 运动 起搏器患者可从事一般性运动,不必太限制。 但不要进行一些躯体接触的剧烈运动,保持切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对起搏器有压迫的活动,避免剧烈扩胸运动,突然牵拉活动力体位变动,以免直接性损伤引起电极导线断裂或起搏器损害。 活动时注意不要过分使用肩臂部位。术侧上肢避免上举,提重物 4.电器用品 家里或办公室很少有电磁干扰 一般的家用电器如电视,电烤箱,微波炉等不会对起搏器有影响 手机:离开起搏器15厘米以上可安全使用 不要将磁铁靠近起搏器 5. 避免医院电磁干扰源干扰起搏器工作 电烙术 经胸除颤 体外冲击波碎石 放射性治疗 射频治疗 经皮电针刺激神经仪 核磁共振 MRI 患者的自我保健 自测脉搏方法及注意事项: 每天安静时(特别是早上起床时)脉搏,然后记录,如安静时脉搏数少于起搏器频率5次/min,并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若发生心悸、胸闷、头晕、黑曚、持续性呃逆、起搏器上的皮肤持续性跳痛或肿胀、自测脉搏缓慢等,应立即就诊。 起搏器随访 起搏器门诊随访 做好随访工作,对安置永久性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十分重要, 可及时发现起搏器故障或电池耗竭, 必要时调整起搏器的工作参数, 这样才能对病人的生活起保障作用。 起搏器埋置后,对患者随访的重要目的是了解起搏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及时对起搏器的参数和/功能作必要的调整,保证安全起搏并提高起搏器的治疗效果。 1. 随访内容: 患者起搏器治疗效果的评价、起搏阈值、感知功能、电池状态(起搏器使用寿命的估计)等。其中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体外程控起搏器参数。必要时还需做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片。 2.随访时间:一般术后1月、3月和6月各一次,而后每12个月随访一次,至起搏器预计寿命前一年改为每3月一次。 什么是起搏器的程控随访? 在单位时间内,定期通过外部程控仪对患者体内的起搏器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必要时,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结合起搏器的诊断功能,做出参数调整 谢谢! * * * The first implantable pacemakers, developed in 1960, were asynchronous pacemakers, i.e., pacing without regard to the heart’s intrinsic action (VOO). Single-chamber “demand” pacemaker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60s. In 1979, the first dual chamber pacemaker (DVI) was introduced, followed closely by the 1981 release of the first DDD pacemaker, the Versatrax. The first single chamber, rate responsive pacemaker, Activitrax, was released in 1985. Today, dual-chamber pacemakers use rate responsive pacing to mimic the heart’s rate response to provide/meet metabolic needs, most recentl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nsors to best accomplish thi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