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第2讲 6.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侣伦、舒巷城等本土作家的小说 侣伦(1911—1988):贯穿香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第一人 原名李霖,又名李林风,广东惠阳人,1911年9 月出生于香港九龙。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他回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侣伦是香港文坛早期新文学创作的元老之一。 1926年,侣伦首以《睡狮集》为题,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上发表新诗多首 。 1928年8月,被誉为“香港新文坛第一燕”的新文艺期刊《伴侣》创刊,侣伦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侣伦”便是他1928年发表小说《殿薇》、《O 的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1929年, “岛上社”《铁马》 主编:《南华日报》、《新地周刊》、《华侨日报》的《文艺周刊》、《时代风景》、《时代笔语》、《南风》、《激流》、《诗页》、《今日诗歌》 小说: 开拓期:《无尽的爱》 、《永久之歌》、《黑丽拉》 、《穷巷》 等; 1955年后:《恋曲二重奏》、《特殊家室》;中篇小说集《三颗心的男子》、《都市风尘》、《佳期》、《暗算》、《伉俪》、《彩梦》、《残渣》、《旧恨》、《错误的传奇》、《爱名誉的人》 等 《穷巷》 《穷巷》写于1948年,最早连载于夏衍主编的香港《华商报》文艺副刊,1952年由香港文苑书店初版。 小说描写了一群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卑微者”的悲苦生活。其中有靠写作为生的作家,有遭到蹂躏而轻生的少女,有走投无路的失业青年,有收入微薄的教书匠,有收买破烂的人。他们萍水相逢,殊途同归,共同组成一个“穷家”。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相濡以沫,苦苦挣扎,但在迫租、失业、失恋的重重打击下,无法生活下来,这个“家庭”最后被迫走向崩溃。小说形象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后香港现实生活中的混乱、严酷和社会的不合理。 《穷巷》结构严谨,描写细腻,矛盾斗争犬牙交错,“家庭”内外的矛盾相结合,历史的矛盾与现实的矛盾相糅合,环环相扣,人物命运层层推进,高潮迭出。《穷巷》中的人物已经从梦幻状态走向现实生活,情感描写也从男女间的纯爱转向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标志着作者创作艺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作者创作倾向上的变化,是香港文学史上一部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舒巷城(1923—1999):乡土作家 原名王深泉。1923年生于广东惠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舒巷城在茅盾主编的《立报》副刊《言林》发表作品,并从此开始其文学创作之路。1942年,舒巷城北上桂林,遇上湘桂大撤退,于是便四处飘泊,于1948年重返香港。深受五四新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山上山下》、《雾香港》、《伦敦的八月》、《曲巷恩仇》;长篇小说《太阳下山了》、《白兰花》、《巴黎两岸》;诗集《我的抒情诗》、《回声集》和《都市诗钞》等。1999年4月17日于香港逝世。 《太阳下山了》   1960年—1961年,香港《南洋文艺》连载,后列入“南洋文艺丛书”之一出版,花城出版社再版改名为《港岛大街的背后》 。 《太阳下山了》以四十年代的香港社会为写作背景,反映了住在西湾河一带的一群劳苦人的辛酸生活。作家张凡颇具文才,刻苦写作,然生活陷于困顿,其妻贪慕虚荣,离他而去;莫家男孩莫基仔身患小疾,却因无力付医疗费而死;林江养父林成富,原为小鞋店店主,因市道衰落,终至破产,他不甘心失败,梦想有朝一日重振旗鼓,但梦想破灭,自己也被辗死于车轮下。《太阳下山了》实为一幅四十年代末香港下层社会的浮世绘,小说没有描写尖锐的矛盾和阶级的对垒,而以从容的笔墨抒写香港草根大众温馨的人情,从而使作品洋溢着浓烈的人情味。小说通过在苦难生活中充满憧憬的弃儿林江这一少年的视角,精心勾勒出一个个美丽意象,一种世事沧桑、浮尘变迁的淡淡伤感构成了小说的基调。 舒巷城的小说一般只截取生活中的某些片断,通过多角度的描绘,在笑声泪影中展现一幅幅真实的香港社会图画。 长篇《《白兰花》是香港文学中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凤毛麟角之作,它以情节委婉曲折见长。小说以女主人公周洁美与“我”的恋情为主线,以抗日分子的秘密工作为烘托,其中爱情故事若隐若显,误会丛生,极富戏剧性,再加上敌我斗争的尖锐、复杂,更使作品传递出凄美动人的韵味。 《巴黎两岸》体现其独特艺术构思的典范之作。《巴黎两岸》这部长篇通过青年画家西蒙的死,揭示巴黎两岸贫富的对立和艺术价值在商业社会中的扭曲,表达一种对理想幻灭的深切痛思。小说以揭示西蒙死因之谜展开情节描写。在小说展开过程中,西蒙始终没有出现,他的生活经历完全借助于他的亲戚、朋友、爱人等的议论、叙说、回忆、追溯、眷恋等等一点一滴积聚起来而完成的。作者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烘托、渲染等方法刻画人物,暗写西蒙,明写西蒙的亲友、爱人,最后揭开西蒙之死的迷雾,同时亦将西蒙正直勤劳、忠情重义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由此可见舒巷城艺术上的独具匠心。 纪实小说《艰苦的行程》。这部作品记述了作者于香港沦陷后,胸怀着报国之志

文档评论(0)

tt435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