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变化的天气》教参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现在的小学生也有“出门看天气”的习惯,他们从生活中已获得了很多零散的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将小学生的这些零散知识理顺并串接起来,使他们的认识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一个新的飞跃,这是本单元的立足点。 知道天气能够用一些可测的量来描述并能自己动手制作观测仪器来观测某些描述天气的量,是小学生乐不可支的事,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既符合其心理特点也符合其年龄特点。为此,本单元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架设教材,按“了解、描述天气现象——观测天气现象——预报天气现象”的顺序来组织教材,设计了“多姿多彩的天气”、“测量气温”、“观测风”、“雨下得有多大”和“怎样预报天气”等5课。通过“欣赏天气现象”、“观测气温”、“观测风”、“观测雨”、“收集天气谚语”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能数据分析得出某些结论天气体验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看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领略天气。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评价建议 本课可以从描述天气、收集有关天气的诗歌、成语和设计游戏等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程资源 科学名词 天气 某一地区瞬时或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干湿、晴阴?、风雨、冷暖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记录是表述天气的基本依据。天气和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天气和人类的生活、经济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雾雾是近地面微细水滴或冰晶附着在大量的悬浮颗粒上形成的集合体。用能见度作为区分雾、轻雾、霾等天气的尺度,能见度降到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千米称为轻雾,超过10千米成为霭。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水汽的凝结可以导致霾演变成为轻雾、雾等。当出现雾天时,空气有些浑浊,一些污染物飘浮在空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晨炼的人们应避开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雾凇低温时过冷雾滴或水汽在电线、树枝等物体表面撞冻或凝华而形成的冰晶沉积物。常在严寒的雾天出现。一般呈白色或乳白色,由无数小冰珠或小冰晶重叠组成,有时可增长很厚。雾凇有两类:由水汽凝华形成的针状雾凇,呈枝状的白色晶体,质地松散,易于震落,出现于严寒的微风天气。由过冷雾滴在物体上冻结而成的粒状雾凇,多朝一个方向增长?,呈乳白色?,出现于?微寒的有风天气?。当风速较大时,过冷雾滴最易冻撞在物体迎风面的突出部位,增长很快。严重时会压断或拉断树枝和电线,影响交通运输、通讯和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第2课 测量气温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气温”是描述天气的一个重要的“量”,本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并测量气温,为此设置了一个“测气温”的活动。活动从引导学生猜想一天里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高低入手,再用“我们的猜想正确吗?”的挑逗性句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选择校园里的不同地点,在一天的时间里定时测量那里的气温,以获取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测量气温的实践中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学习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并能从数据的分析中认识一天里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一天的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本课的评价内容有:一、活动中团结合作的表现;二、观察、记录是否认真、准确;三、曲线图绘制情况、四、表达交流是否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 课程资源 科学名词 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即大气的温度。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中国习惯上用摄氏温度?(t)?表示。有的国家和地区用华氏温度(t′°F)表示?,在理论工作中则常用绝对温度(TK)。它们的换算关系为?t=5/9?(t′°F-32);t=TK-273.15。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平均分布主要与季节、地理纬度、海陆分布?、下垫面的性质?、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而升高的逆温层。在约12千米以下的大气中,气温由赤道向极地降低,12??千米以上气温则由极地向赤道降低?。?海平面气温的分布,冬季南北方向温度差比夏季大;冬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夏季大陆上比海洋上高。一天中,气温极大值出现在13~15时,极小值出现在日出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上,一年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上则要落后1个月左右(8月、2月)。赤道地区,由于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地面气温一年中有两个极大值(春分、秋分后),两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