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学期高级生化理论课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一篇小综述(Mini Review),综述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综述内容从如下领域任选,自立题目: 糖、脂代谢调节与糖尿病 蛋白质合成及降解 核苷酸代谢与遗传性疾病 基因表达与调控 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 细胞周期调节与肿瘤发生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 生物化学早期主要是用化学的、也用生物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的原理研究各种形式的生命现象; 至20世纪下半叶,生物化学进入其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时期,研究手段又有遗传学、生物工程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的介入; 因此,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生命领域重要的领头学科。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途径基本相同 所有生物体都含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核酸(DNA或RNA)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等,这些化合物就是所谓的“生物分子”。 生物多样性:不同种类生物体的生物分子种类和含量不完全相同,这就是物种多样性的道理。 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是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一)尿素合成使“活力论”遭遇第一次打击 1828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的化学家弗里德利克.魏勒在实验室里将氰酸铵加热产生了尿素。 这个反应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一般认为是氰酸铵先分解为氨和氰酸,然后氨再对氰酸进行亲核加成,生成异尿素,经互变异构得到尿素。反应是可逆的,在溶液中大约有5%的氰酸铵。 (二)“燃烧”学说使“活力论”再次遭遇重创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在19世纪20年间提出了著名的“燃烧”学说——动物通过呼吸获得空气中的O2,氧化分解摄取的食物,产生水和CO2,并且释放热量,保持体温,维持活力。 李比希将食物分为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类主要成分,并提出物质在生物体内可进行合成和分解两种化学过程,物质代谢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酶是化学反应的主宰 路易斯.巴斯德首先证明,只有活的酵母菌才能进行发酵。 1833年,在巴黎一个糖厂工作的安塞尔莫.佩因和简-弗朗修斯.泼塞兹从麦芽中分离出一种可使淀粉转变为糖的可溶性物质,即淀粉酶。 稍后几年,细胞的发现人,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施旺又从胃液中分离出类似如今胃蛋白酶的物质,并证明这种酶是由胃细胞产生的。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在20世纪的头二、三十年,“酶的非蛋白质性质”一直束缚着人们的科学思维,是詹姆斯.萨姆奈(1946年诺贝尔奖)解除了这一科学禁锢。1926年,萨姆奈第一个成功地制备了尿素酶结晶,并首次证明酶是蛋白质。 尿素循环:尿素循环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式代谢途径 1932年,汉斯.克雷勃斯A.Krebs和库尔特.汉瑟雷特发现了尿素循环反应途径。 例如:鱼可以通过鳃组织的细胞膜直接排氨,排出的氨随时被周围的水冲洗掉,生活在陆地上的大多数脊椎动物可以将废氮转化为毒性很小的尿素。 尿素是一种不带电荷的、水溶性的化合物,可以通过血液转运到肾脏,作为尿的主要成分被排泄掉。 鸟和许多爬行动物可以将过量的氨转化为尿酸排泄掉,尿酸也是鸟、爬行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嘌呤核苷酸降解的产物。 尿素循环的生理意义 尿素循环不仅将氨和CO2合成为尿素,而且生成一分子延胡索酸,使尿素循环与柠檬酸循环联系起来。 肝脏中尿素的合成是除去氨毒害作用的主要途径,尿素循环的任何一个步骤出问题都有可能产生疾病。如果完全缺乏尿素循环中的某一个酶,婴儿在出生不久就昏迷或死亡;如果是部分缺乏,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嗜睡和经常呕吐。在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使轻微的高氨血遗传性疾病患者症状缓解,原因就是减少了游离氨的来源。 植物体内也存在尿素循环,但转运活性低,其意义在于合成精氨酸。个别植物也可产生尿素,在脲酶作用下分解产生氨,用以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包括核酸、激素、叶绿体、血红素、胺、生物碱等 。 1941年,比德尔和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E. L. Tatum)合作,创造了一种研究基因控制代谢的新方法。他们用X射线从链孢霉中诱发出大量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并对不同的突变体进行筛选、鉴定和杂交实验。他们不仅发现每一种营养缺陷在杂交实验中都呈现孟德尔式的分离,而且生物化学分析还表明,合成主要代谢物质诸如维生素、氨基酸和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的酶促反应,都是由可鉴别的基因控制的。 one-gene-one-enzyme hypothesis :生物体内的每一步化学反应都需一种酶来催化,而酶的产生受基因控制。 但是有些酶是由不同的多肽链特异地聚合起来才会呈现有活性,也有一个基因所决定的同样多肽链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酶的组成成分。此外,有的基因能决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的酶,也有几个基因所决定的多肽链通过聚合才能发挥作用。 随着酶学、蛋白质化学的进展、遗传学方法的进步,进一步弄清楚了基因与酶的关系是建立在基因与多肽链严密对应的关系基础上的。 1952年, Wilkins和 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货物配送问题.doc VIP
- 01-Introduction-to-Psychology-补充-心理学与你-苏彦捷.doc VIP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5年初一入学语文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光伏电站运营与维护管理手册.docx VIP
- (2023正式版)JBT 7901-2023 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doc VIP
- 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类-旅游大类教学设计合集.docx
- 一例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高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docx VIP
- 丙型病毒性肝炎护理查房.pptx VIP
- 2013款经典福克斯车主手册解读.pdf VIP
- 哈希HACH-TL2300浊度仪 中文完整版 用户手册-操作说明书.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