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 Warm Disease chapter 11 湿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分型辨治 5.后期证治 (三)分型辨治 5.后期证治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湿温? 2.试述湿温病病因和发病特点。 3.如何辨别湿温病湿热的轻重? 4.湿温病大便下血是如何形成的?辨治原则是什么? 5.病案分析题 李某,男性,71岁,2000年5月12日就诊,4月某日因洗头受凉病发寒热如疟状,一直按感冒治疗,注射青链霉素半月热仍不解,又服中药解表剂,辛温辛凉皆用,病无起色。现已发热25天,体温38.5℃,并伴有恶寒、身重、头目不清、口渴不欲饮、脘闷不饥,体检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舌苔白腻,脉濡。 要求:①写出中医病名;②分析病因病机;③写出治则、方剂、煎服方法。 * * Introduction to Acupuncture Dr. Yong Kian Fui Ph.D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CHINA Date : 6st July 2010, Tuesday Time : 2.00-3.00 pm Venue : Auditorium Hospital Putrajay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rm Disease - TCM 4206 Dr Chang Fong Lan 温病学 第十一章 湿温 湿温 感受湿热病邪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种急性热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多 一、病因病理 (一)病因与发病 病因是外感湿热病邪 夏秋之交暑热较盛,雨湿亦多,暑热下逼,地湿上腾,湿热交蒸。因而较易形成湿热之邪 若素禀脾胃虚弱或饮食失慎,恣食生冷,则脾胃更易受损,导致运化失司而加重内湿停聚 若此时感受外在的湿热病邪,则外湿与脾胃内湿相合而引发湿温 一、病因病理 (二)病理变化 湿热病邪侵犯人体多从口鼻而入,口鼻均居于上,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湿热上受,多由口鼻而入,直趋中道归于脾胃。 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多阳明、太阴受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湿邪初起,以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卫分证消除后,则病机以湿热郁蒸气分为主,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湿热蕴阻脾胃, 其病有偏于脾和偏于胃之分 病变偏于脾(太阴)者,证候表现为湿重于热 病变偏于胃(阳明)者,证候表现为热重于湿 一般在病程的前期阶段,多表现为湿重于热 随着病程的发展,湿渐化热,则转化成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 本病湿与热的偏重、偏轻与中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 中气盛者,病变多偏于热重 中气虚者,病变多偏于湿重 湿热病邪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故病程中尚能弥漫三焦,涉及其他脏腑,出现较为复杂的证候 湿热蒙上,壅塞清窍,则神志昏蒙 湿热流下,蕴结膀胱,则小便不利 湿热外蒸肌肤,则发白癌 湿热内熏肝胆,则发黄疸 气分湿邪化燥化火,则热盛津伤、阳明腑实 热邪内逼营血,内陷厥阴,出现神昏谵语、动血、动风等危重证候 热邪深入营血,损伤肠道血络,迫血外溢而致大便下血 湿困日久,脾阳受损,导致肾阳衰微,水湿内停,而成心悸、水肿之证 二、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 发病以夏秋季为多,特别是夏末秋初,雨湿较重之时为多见。 起病较缓,初起症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四肢酸楚,脉濡缓,继则热势渐升,持续难退,伴身重肢倦,胸闷脘痞,呕恶,苔腻。 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病程中可出现白痦,后期可出现大便下血的严重变化。 (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湿与热的轻重程度湿温初起多表现为湿重于热,随着病程发展,湿渐化热,则渐次转化成湿热并重和热重于湿。舌苔变化能较为直观地反映湿与热的轻重程度。 2.辨湿热在三焦不同部位湿邪有蒙上流下特点, 湿邪偏于上焦,以头痛恶寒,身热不扬,身重肢倦或神志昏昧为特点,伴有胸闷痞满,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等症。 偏于中焦者,以脘腹痞胀,恶心呕吐,或知饥不食或便秘,或腹泻为特点,伴有发热,苔腻等。 偏于下焦者,则以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为特点,伴有热蒸头胀,或腹痛,下利黏垢等症。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3.辨卫气营血传变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多“直趋中道”,直接侵犯脾胃,但从湿温整个病程看,也表现为卫气营血传变。初起常见卫气同病,卫分证消失后,则表现为湿阻气分,湿热之邪化燥,可见热盛津伤、阳明腑实等证,也可传营入血。 4.辨湿热之伤阴伤阳: 湿温后期邪退正虚,湿热之邪既可化燥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