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new.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化new.ppt

第六讲 古代教育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很重视教育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荀子在《礼论》中进一步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天地、先祖、君师三者相提并论,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并在《荀子》中首列《劝学》。后来韩愈在《师说》里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二)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旧 时有句话,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固然有许多不正之处,但也反映了古代读书的崇高。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教育”二字的古意就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当然,培养的手段离不开棍棒政策。最早把“教育”二字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 篇》说:君子有三种乐趣,其中第三种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起源很早,可以上溯(su)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农耕,原始状态的教育就融化在这些生产实践中,教育内容也只是传授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其他生产经验。传说“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等,就反映了我国原始教育的某些情况,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在实践中带学生,往往更有效。一言一行,尽皆可学。可见虽极为原始的学习方式里,竟含有至理。虽现在,一些实践性质强的学科如 医学也还是不废弃口耳相传) 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向奴隶主单独传授礼乐和射御,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教育。我国的学校究竟出现于何时?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但是,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是在商朝,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xiang)、序、学、瞽(gu,盲人)宗等。从文献记载看,大约“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而“瞽宗”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到了周代,教育制度更为完善,学校结构也更为 完备。大体来说,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pan)宫”。天子设立的学校,规模较大,分为五学,中间为“辟雍”,四周环以圆形水池,供天子举行飨(xiang)射和自学;水南为“成均”,供习乐舞;水北为“上庠”,供习典书;水东为“东序”,供习干戈;水西为“瞽宗”,供习礼德;五学之中,辟雍最尊,故大学统称辟雍。以国学而论,具体内容为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 书(历史)、数(数学)等,其中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则以书、数为重点。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即古书所云“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 最早创立私学的是孔子。他的儒学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与儒学并行的还有墨学,重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的研究。 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到战国时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官学和私学都有了相当的规模,教育管理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如齐宣王在都城下设立的“稷下学宫”,人数达千。学宫设有“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当时就曾担任过这个学宫的祭酒。所谓“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汉朝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而以官学最为发达。官学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汉代太学,始于汉武帝。以“五经博 士”为教官,到东汉顺帝时太学生达到3万余人。 “鸿都门学”是公元178年建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学生多时达千余人。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自然村)设序。这样,从中央太学到郡国学、校、庠、序的封建教育体系就正式形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公元276年,于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

文档评论(0)

dreamzhang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