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官制改革与各省提法使的问题和策略.docVIP

清末官制改革与各省提法使的问题和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官制改革与各省提法使的问题和策略

清末官制改革与各省提法使的问题和策略 清末法制改革是宪政改革的一部分,提法使的设置是官制改革的一部分,二者有机联系,不可分离。所以,必须把提法使的设置放在官制改革的背景下,与其共同考量,方可深化对这一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得出较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反之,以提法使的设置为视角,能够反观、具体化和深化对清末官制改革的认识,二者相辅而存、互为视角。   清末官制改革可谓一波三折,提法使的最终出笼更是饱经艰难。要不要官制改革?怎样改?要不要设提法使?怎样设?成为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一个论题。清廷决心已定,百官却屡屡发难;朝野难达一致,舆论推波助澜,构成了当时的基本政治生态。提法使的设置过程不仅是一场法制改革的过程,更是一种官场博弈。正是基于此,清廷在法制改革问题上表现为,既想学习、效法西方,走司法独立之路,又想借法制改革之机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态。在这一心态指引下造成的道路选择和方案设计上的摇摆不定,使本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改革更加曲折和艰难。提法使的设立过程是其集中表现。通过对提法使设立过程的考察,能够深刻揭示清末法制改革的内在困境,并通过这一困境透视改革的最终结局。 一清廷决心的表达与各方的回应   晚近西人侵华之后,清帝国的一败再败不断促使国人反思与觉醒,加之当时的精英不断研究和鼓吹西方的政治制度,历经半个多世纪之后,清廷最高决策层最终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最终下定了宪政改革的决心。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二十八日,清廷颁布《立宪应如何预备施行准各条举以闻谕》①,向全国征求意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清末宪政改革的正式开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四日,清廷颁布上谕,任命载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李俊、铁良、张百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庠、寿耆、袁世凯共同编纂新官制;端方、张之洞、升允、锡良、周馥、岑春煊选派司道大员来京随同参议。并酌派庆亲王奕劻、孙家鼐、瞿鸿禨总司核定。②人员安排阵容的豪华程度,暗示了清廷对此尤为重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我朝……非广求智识,更定法制,上无以成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③这道上谕论证了清末宪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清廷的上谕以实际行动表达和宣示了改革的决心,也标志着清末宪政改革的正式启动,走出了犹豫不决的阶段。《立宪应如何预备施行准各条举以闻谕》赋予了举国几乎所有的官员条陈议政的权力,大小官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清廷试图通过扩大言路的方式使决策更为正确与科学,表明了清廷改革的诚意。但是,清廷“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矛盾基调,成为以后法制改革过程中思想混乱的肇始原因,也给后来的争论和曲折埋下了伏笔。造成了后来的司法独立还是集权中央矛盾选择的滥觞。   清廷的上谕很快得到了官员们的回应,按照这个上谕,各方迅速派员进京参议。④而且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迅速在朝野展开,这一措施本意是扩大议政的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使得问题更加明白和清晰,也更有利于推动宪政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始料未及的是,征求意见的上谕颁布之后,讨论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不是讨论怎样的改革路径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对宪政要不要实行,尤其是官制改革要不要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在此过程中或观点真正有别,或带有利益的考量等诸多原因,致使各方观点很不一致,很多奏折超出了清廷所要讨论的“怎样改”的范畴,重新回到要不要改的讨论。有的官员公然提出新官制不如旧官制,中国不能进行官制改革,只需解决用人问题。⑤   在清廷对于改革决心已定的背景下,官员们对要不要改、缓改还是马上改的争论,显然违背了清廷颁布上谕的初衷,也使对于改革的争论复杂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讨论重新回到怎样改的话题上来,真正为清廷的改革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三日颁布《整顿都察院慎选言官著军机大臣等妥议谕》,力图在御史群体中找到化解舆论导向的突破口。御史本身就是言官,直陈时弊,救时之偏,是其职责所在,御史在言论导向中的作用尤为巨大。清廷试图通过其控制的言官选拔机制,改变人员的任用,把一些反对官制改革的言官清除出去,减少改革的阻力,而多一些合理化的建议⑥。   清廷的这一谕旨却遭到了编修刘廷琛、御史王步瀛的批评,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王步瀛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四日上《御史王步瀛奏请免裁都察院员缺折》,甚至认为科道不但不宜减,反而宜增。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奕劻等又上奏折,重申原来的看法,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官制方案。⑧这实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