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天士《温热论》 第十一章 一、作者与版本简介 版本 成书年代: 乾隆十一年(公年1746年) “华本”: 最早载于华岫云编的《临证指南医 案》之内,名为《温热论》,刊于 1766年. “唐本”: 收于唐大烈《吴医汇讲》之中的 《温热证治》,约刊于1792年, 注释本 清代——凌嘉六《温热类编》 1866年 宋佑甫《南病别鉴》 1878年 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温热论》 1891年 陈光凇《温热论 正》 1915年 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 1920年 近代——金寿山《温热论新编》 1963年 杨达夫《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 1963年 参考书 吴坤安《伤寒指掌》 1796年 茅雨人《感证集腋》 1816年 非注释本,但作了阐发 董废翁《西塘感证》 1891年 主要学术思想 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3.明辨温病与伤寒之异 4.丰富发展了温病诊法的内容 5.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 原文选讲 (一)温病大纲 [原文]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讨论 何谓顺传? 为什么顺传至阳明? 讨论 1 何谓逆传心包 2 逆传心包原因 3 逆传心包病机 4 逆传心包症候 5 意义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1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发展传变均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温病的辨卫气营血与伤寒的辨六经均说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病理过程.-----辨证意义同. 2《伤寒论》中亦有用卫气营血来分析病机变化。 “卫气不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卫强荣弱”、“血弱气尽”、“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等 .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初起治法大异。 2其他病变阶段的区别 ① 温病因多有湿浊兼挟,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 伤寒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宜和解表里。 ②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 伤寒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急下。 ③温病后期,多见虚热证(易伤津液),平素要养阴生津,后期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 伤寒后期多见虚寒证,易伤阳气,每需补脾肾之阳气。 讨论 卫气营血生理功能 讨论 血分证的病机 血热、 瘀血、 阴伤、 出血 (二)邪在肺卫 [原文]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伤寒初起——寒邪留恋在表,卫阳被郁——表寒证—传变慢————里热证 温病初起——素体内热偏盛——两阳相遇—表热证——无化热过程——里热证 叶氏在此以“清窍”的“干”与“塞”作为辨证要点来区分温热挟风与挟湿证,因为这是温邪伤津、湿热蒙蔽较典型的证候表现 . 不同见解: 讨论 “其病有类伤寒”如何理解? 如何鉴别 ? 不同看法 有认为“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非指温热挟湿而言。 金寿山 《温热论新编》 :“所谓温热总在一经,是与伤寒比较来说,由于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入里,例如太阳病或传阳明、少阳,或传三阴,所以说伤寒多有变证,温病进展的情况,基本上多趋于化热一途,所以说总在一经。不是说温病绝对没有变证,不可以辞害意。” 据此,上海中医学院《温病名著选读》提出:“温病感受温邪,温邪虽久,总为热象表现,主要见之阳经的症状。这个阳经症状,不仅表现为肺经,且表现为心包经、胃经、大肠经症状等。所以说温热虽久,总是表现出以热象为主,易见邪热化燥伤阴的阳经即一经的症状。 此论对温热挟风与挟湿证均可释通,可使《温热论》第3条更有连贯性,可供参考。 论湿 [词解] ①吴:地区名,即现在的苏州市及其附近地区。春秋时吴国建都于此,故称吴。 ②直率而往:指粗疏草率,不详细审察随便用药。 ③胃湿:指热重于湿,病位偏重于胃。 以防“炉灰复燃” 对阴虚之体应在清凉的基础上,慎重给予平补、清养、育阴、益气等法,且从小剂量开始。 注意: 文中“利小便”并非单指利尿之品,如理气、化湿、燥湿、芳香化湿等也有祛湿通阳的功效。 “不在温”不能局限于字面上不用温药,祛湿药很多属于温药,只是与单纯温阳之品不同。 温病治疗中滋阴与通阳法与杂病的不同 参注 章、王二氏从六淫之邪皆随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