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修改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妇科优化诊疗方案 癥 瘕 一、中医疾病名称 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二、西医疾病名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盆腔瘀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本院妇科以慢性盆腔炎为主。) 三、诊断依据 1、病史:既往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或宫腔操作史。 2、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不孕等。部分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3、按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面部红润、苍白、无华、晦黯;舌质红、紫黯有瘀斑、淡胖;舌苔薄白、白滑、苔少、黄腻、白腻;脉沉弱、脉细无力、弦涩、弦滑而数、沉紧等。 4、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常活动受阻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摸到包块。 (2)实验室检查:查血常规,血沉,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TCT检查等。 (3)其它检查:B超、盆腔及输卵管碘油造影、盆腔经脉造影。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结合症状和体征,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以确诊。 四、治疗措施 (一)基础治疗措施 1、癥瘕护理常规。 2、分级护理。 3、饮食禁忌:禁辛辣、油腻制品。 4、完善辅助检查。 5、与护理部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病情较重者,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确诊综合治疗方案。 7、中医综合治疗。 (二)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首先辨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发作时间,结合全身症状、月经和带下的情况,以审其寒、热、虚、实。临床以慢性腹痛多见,因此,本病多属虚中挟实的病证。治疗原则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对于发病急、重者,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1、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香棱丸加桃仁、海藻、瞿麦、八月札。 (2)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后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间;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2、中医外治法: (1)中药保留灌肠:采用活血化瘀、清热除湿为主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本法是利用盆腔特殊的解剖部位,将药物保留在与之相近的直肠内,令药物直接浸润、渗透到子宫周围组织,以促进组织血液通畅,改善组织营养,提高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 方药:当归、川芎、赤芍、香附、薏苡仁、枳壳、莪术、连翘、忍冬藤、桃仁、木香、甘草、土茯苓、鱼腥草等水煎至150—200毫升,每晚临睡前排空大便后缓慢灌肠,每日一次,7天为1疗程。 (2)中药塌渍:中药研末1000克置盆中加白酒和醋适量,拌匀,装入布袋,入蒸笼蒸30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时,置于神阙穴为中心的小腹部热敷30分钟,以少腹微出汗为佳,每天1次,1付中药可重复使用7天,每次加热时可加酒、醋适量。 中药组成:艾叶、透骨草、红花、没药、莪术、千年健、追地风、芒硝、肉桂、白芥子、附子等)(本方法为治疗盆腔囊肿包块的临床科研课题,于2010年获张掖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3)艾灸: 取穴:气海、中极、归来、大肠俞、次髎、神阙、关元等 (4)穴位放血:大敦、行间、太冲。 (5)高频深部热疗: 五、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评定标准。临床治愈:自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B超检查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包块,无积液或输卵管检查通畅;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妇科或B超提示盆腔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妇科或B超提示盆腔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妇科或B超提示盆腔症状、体征无改善。 六、疗效评价 我科收治“癥瘕”(慢性盆腔炎)患者226例,其中治愈195例,好转31例,总治愈率86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