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生意识与平安智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生意识与平安智慧

贵生意识与平安智慧 李雪峰 平安和顺地度过一生,这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与愿望。生活中艰难险阻不可避免,在遇到险境时如何自处,进而自救?在风平浪静时如何预备,防患未然?中国古人在与各种灾祸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智慧。回顾这些体悟与教诲,对于我们每个人大有裨益。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的生命价值几何?人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中国人除了有必要时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也有着丰富的贵生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防范灾祸、珍惜生命。 贵生意识首先是贵人意识,即意识到人与其他事物相较之下更为重要。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人与万物生活在天与地构成的大环境中。那么,在天地万物中,人处于什么地位呢?老子认为,人与道、天、地在重要性上并列,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黄帝内经》则进一步指出人贵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其《素问》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翻译过来就是,天所覆盖与地所承载的所有的事物之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人类对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身特征与价值的认识。 贵生意识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不等于会自觉珍惜生命,因为人还常常受名利所累,甚至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对于这些短视的愚蠢行为,古代思想家给予了有力批判。例如,老子针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功利甚于重生命的现象,就尖锐地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四十四章》)他所追问的是,虚名与身体、外物与身体、得到身外之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应该亲近、更应该重视、更加贵重呢?答案不言而喻。《吕氏春秋》说得更加直白:“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纪·重己》)翻译过来就是: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原因,有道之人对生命特别小心谨慎。这些思想都明白无误地指出,与生命相比,任何名誉地位和财货利益都没有那么重要,当然都更不值得以生命为代价换取。 贵生的重要实践之一是要自觉养护生命。孔子曰:“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杀之。”(韩婴《韩诗外传》)这说的是日常起居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劳逸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缠身而死。《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中写道:“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意思是说,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能自我掌控,以保全生命呢?针对人们不注重养生的现象,孟子批评道:“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告子上》)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梓树吗?这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古人意识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福祸无常,为了保全生命,人还应当具有忧患意识。 何为忧患意识?就是要不忘危亡。“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系辞下》)意思是说,安稳、安定之时不应忘记还会有危险、危机之时,存在之时不应忘记还会有灭亡之时,有序之时不应忘记还会有混乱之时。忧患意识是获得平安的前提。这是因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愈是有忧患意识,愈能够解除所忧,这是忧与无忧的辩证法。《春秋繁露》中说,“凡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孟子进一步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忧患会使人谋求生存,而贪图安逸享乐就会使人死亡。由此推之,常忧就会常无忧。“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下》) 有无忧患意识还是智与愚的试金石。北齐人刘昼说,“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刘子·利害》)聪明的人面对利益会考虑到日后可能遇到的灾难,愚蠢的人面对利益就忘记了祸患。想到灾难的人,灾难不会落到他的头上;忘记了祸患的人,反而会遭遇祸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有了贵生意识和忧患意识,就要落实到采取针对祸患的预防措施上来。《易·既济》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指的就是君子总是想着可能发生的祸害,预先作出防范。《诗经·豳风·鸱鸮》中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可以译为:趁着天还没下雨,桑树根上剥些皮,把门儿窗户都修理。后人从中提炼出了成语—

文档评论(0)

ah822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