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课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难点、重点分析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完璧归赵”、“渑池会”、“”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赵大事纪年表:赵惠文王年序大事16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19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年(前279)渑池会。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解课文第1-5段。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2.齐读第3段。(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3)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3.齐读第4段。(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4.齐读第5段。(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5.整理前五段词语。(1)通假字:斧质( )可予不(否)奉(捧)璧。(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试比较二者的不同。讲解第6~13段。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1)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5)

文档评论(0)

ikangym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