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托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 学校(托幼机构)又是政府、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只有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才能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达到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的目的。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出疹顺序:耳后--颜面—躯干—四肢—手心足底 皮疹特点:1红色斑丘疹 2疹间有正常皮肤 持续时间:3天 全身症状加重 流行性腮腺炎的腮肿特点 (1)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表面不红 (2)局部皮肤和软组织水肿,使皮肤发亮, 腮腺肿大边界欠清 (3)有疼痛及触痛,进食酸性食物可使疼痛加剧 (4)通常一侧腮腺肿大3—4天后又累及对侧 (5)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 出疹 顺序: 躯干---头面----四肢 形态变化: 斑(丘疹)---------水疱疹------疱液变混 ----“脐凹”---结痂 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重症手足口病可引起死亡。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粘膜疹,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破溃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潜伏期平均约30天。该病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随之出现尿色深红如隔夜茶色,皮肤粘膜发黄,粪便颜色变浅。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 化验检查出现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SALT)明显增高;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大多数(80%以上)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内完全治愈。 凡是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且常常在学校爆发。 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多经水和食物污染而引起爆发流行(2008年冬即在恩施州几个县市的学校发生伤寒流行),学校应高度警惕并按消化道传染病防控重点进行预防和控制。 可接种疫苗预防 菌 痢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春秋季节可引起流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血浓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食物、水、生活接触和苍蝇、 蟑螂污染为主要传播因素。食物和水的污染引起痢疾爆发。 本病男女老幼普遍易感,患病后免疫时间短,且个菌群、菌型之间交叉免疫。任何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均可成为痢疾发病的诱因,重复感染和多次发病者常见。 目前有疫苗可预防的校内传染病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可接种麻疹、麻风、腮腺炎、麻腮风疫苗 水痘可接种水痘疫苗 甲肝可接种甲肝疫苗 伤寒可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 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可使用手足口病抗体喷剂 流感可接种流感疫苗 学校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1、《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条第二款: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十六第二款: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