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
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
卢小平 董源(一作元),江西省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卒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南唐中主李璟时官北苑使,人称董北苑。 董源是一个绘画上多才能的艺术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能,而且技艺精湛。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董源“几于十三科全备,可谓画林中天纵多姿,于古无二”。《宣和画谱》中介绍他的各种绘画时说他“多作山石水龙”“所做《钟馗氏》尤见思致”。然而他对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贡献最大,成就卓著且影响后世深远。传世作品有《溪岸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龙宿郊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行旅图》现藏日本大坂博物馆;《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等。
一、社会现状及人文背景
五代南唐,历经朝代更迭。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受封吴王,建都扬州,占江苏、安徽、鄂东、江西。吴乾贞元年(927)其子杨溥称帝。吴天祚三年 937 被徐知诰代替,建都金陵,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叫唐,史称南唐。南唐历中主、后主,曾占有湖南、福建。政权虽转移,但社会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残酷的战争。中主李璟设置翰林图画院。
中国社会在中晚唐经五代至北宋进入了封建制度后期,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也随朝代的更迭发生了变迁。山水、自然风景作为文人士大夫居住、游玩的环境,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他们希望保持这种既得利益的长久和稳定,从而将整个社会(尤其农村)理想化、牧歌化,并产生了强烈的抒情心理、思绪和观念。同时在士大夫中出现一种社会性的“隐逸”思潮,并体现与之相关的山水诗画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上。当时大多的文人士大夫是由“乡绅苦读”、“由农而仕”、从乡村到城市的。于是,溪壑丘山、野店村居成了他们争取荣华富贵、楼台亭榭的一种心里祈求、一种感情上的追忆。
社会的动乱,朝代的更迭,并没有让汉末以来的佛教消失,反而在经历魏晋玄学“清谈”风气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互补完成了其“中国化”的“变身”。尤其是禅宗教义的“准泛神论”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成为主流,使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达到“顿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书法、诗歌是唐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并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峰,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都一样从“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烟云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风流潇洒转变成“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悲欢情感痛快淋漓地倾注于笔墨之间,使得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的模拟都变为浪漫、抒情。
董源正是将这种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发展和创造性地表现在他的山水画艺术上。
二、董源山水画表现的内涵 与董源同时期的荆浩原本“业儒,通经史”,因时局动乱而避难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但并非是社会性退避的“隐逸”。在《笔法记》中说“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乃知教法,圣贤之职也”,同时也认为“嗜欲者,生之贼也”。所以他的作品是在携笔写生的基础上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之美,并以“载道”。 董源在动荡的时代中,却生活在相对稳定且艺术兴盛的南唐。身居仕途,却更萌生有“退隐之心”。文学上词的出现,抒写更多的是一种优闲,伤感的心情意绪,不再是浑厚宽大的“诗境”。江南平远“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平淡、恬静、寂寞的境界恰恰表现了这种社会性的退隐,并更好的诠释了道禅的精神。这也正是后来备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文人推崇,影响后世的原因。 (一)笔墨的再现,模拟性特征 五代时期,笔墨技巧经中晚唐后已臻成熟。同是强调笔墨,但荆浩携笔写生强调“图真”。用线条勾勒山石,石质感强,山势雄伟而大山突兀,追求的是“崇高感”。董源笔墨技巧也极为成熟,强调的笔墨“图真”与荆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有“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宣和画谱》)之类的着色作品,却并非是他的性情真意的流露。“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其千岩万壑,重江绝岸,使其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宣和画谱》)。再现江南山水并非终极目标,其意在于“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然”(沈括《梦溪笔谈》)。 (二)笔墨的情感性特征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急,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所以至神气也……(吴道子)众皆密于盻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孤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唐代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说“……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