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殊贫困群体调查报告
特殊贫困群体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进一步瞄准全县的贫困对象,消除贫困死角,切实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同时也为了积极配合省州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的研究,按照国务院和省州扶贫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扶贫办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全县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于2009年6月2日至6月5日深入特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特殊贫困群体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
**县辖三乡六镇112个村委会,两个社区。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925米,最低海拔1162米,高差达2763米,气候带处于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属高原季风气候,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雹灾较多的地区之一。县城驻地海拔2197米,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970.6毫米,年日照时数2429小时,无霜期210天。
全县共有25个民族,2008年末总人口272650人,其中农业人口249425人,非农业人口23225人,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90647人,占33.25%,少数民族人口182003人,占66.75%。其中,彝族14342人,占总人口的5.3 %,白族159017人,占58.3%。壮族880人,占0.32%。傣族221人,占0.08%,苗族1419人,占0.52%,傈僳族4807人,占1.76%,纳西族642人,占0.24%,藏族214人,占0.08%,其他少数民族461人,占0.17%。
**县属全国592个、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2008年绝对贫困人口27703人,相对贫困人口34325人。
(二)特殊贫困群体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工作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使绝大多数贫困民族村、特殊贫困群体由贫困走向温饱。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我县贫困地区特别是特殊贫困群体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省扶贫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特殊贫困群体的识别标准,结合我办深入贫困村社实际调查研究情况,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特殊贫困群体基本情况如下。
(一)人口及分布情况。经过深入贫困村实地调查,我县扶贫工作特殊贫困群体总人口1316人,总户数321户,民族成份为傈僳族和彝族,其中傈僳族有1137人271户,彝族179人50户。具体分布情况为:黄坪镇石洞村委会菠萝箐村175人48户(傈僳族),黄坪镇石洞村委会黄草坝村村179人50户(彝族),黄坪镇水坪村委会南边田村305人80户(傈僳族);西邑镇奇峰村委会琵琶山村175人43户(傈僳族);松桂镇大石村委会东山坡村127人31户(傈僳族);朵美乡后山村委会新村自然村355人69户(傈僳族)。
(二)贫困状况。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1316个特殊贫困群体成员中,人均纯收入未达到1196元的有1245人,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758元的人口竟有1095人。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较低。土地资源不足、土质贫瘠,水资源严重缺凡、水利化程度极其低下,是我县扶贫工作特殊贫困群体所面临的普遍难题。据调查,我县1316个特殊贫困人口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而且地多田少,许多土地因缺水无法按节令及时播种和收割,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程度极高,只有靠下雨才能耕种的所谓“雷响田”面积还占一定的比例。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三是农民生活水平低,持续脱贫及后继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全县扶贫工作特殊贫困群体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低于我县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值近1200元,其中东山坡村、南边田村和黄草坝村,还分别停留在600元、789元和860元的水平上。可见,我县扶贫工作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持续稳定脱贫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通过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共同努力,部分贫困户已走向温饱并逐步脱贫致富,可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疾病就会出现再度返贫。因此,增强其持续稳定脱贫及后继发展能力是特殊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也是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以往扶贫项目覆盖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