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目录 课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课题进度安排 参考文献 课题的依据和意义 冲击压路机现有的减振装置:钢制螺旋弹簧。 钢制螺旋弹簧的缺点: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不能 很好地衰减冲击振动。 结论:改变原有的减振装置是极其有必要的, 故引进液压—弹簧联合减振装置。 课题的依据和意义 液压—弹簧联合减振装置的优点: 螺旋弹簧与液压减振器组合使用是一种力学上的巧妙组合,综合了螺旋弹簧和液压减振器的各自优点,具优良的减振效果。 课题研究的意义:解决了冲击压路机的减振问题就解决了冲击压路机的技术瓶颈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YCT25冲击压路机工作装置结构示意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YCT25冲击压路机双向弹簧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液压—弹簧联合减振装置结构示意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1.建立冲击压路机横向液压—弹簧联合减振装置的受振模型。 2.确定该液压—弹簧联合减振装置的参数。 3.对该减振装置参数进行优化使之更加适合冲击压路机的减振。 4.将改进的液压—弹簧联合减振装置与传统的钢制螺旋弹簧减振效果进行对比。 课题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在2011年9月到2013年6月之间进行: 2011.9~2011.12 整理研读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并开题。 2011.1~2012.2 建立冲击压路机横向液压—弹簧联合减振 装置的受振模型,初步确定该减振装置的参数。 2012.3~2012.5 建立该减振装置的计算机仿真分析模型, 并对该装置的参数进行优化。 2012.6~2012.8 发表小论文。 2012.9~2013.3 撰写及修改论文。 2013.4~2013.5 论文打印、封装,预答辩。 参考文献 [6]刘育贤.冲击式压路机两个重要参数的探讨.西部探矿工程,2000(1):18-21 [7]徐永庭等.冲击式压实机在我国的应用和展望.工程机械与维修,2000(4):36-38 [8]张洪等.滚动冲击压实技术及其机械设计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3):256-260 [9]林慕义,张洪.拖式滚动冲击压路机的水平隔振.建筑机械,2000(3):28-31 [10]张洪等.冲击压路机计算模型分析.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3):5-8 参考文献 [1]袁长颂.液压减振器特性仿真及其参数化设计D.淮南.安 徽理工大学.2005 [2]龚洪波.液压减振器阻力特性分析J.试验研究,2002,,12(12) :5-9 [3]史宣琳等.液压一弹簧联合减振器建模与仿真J.军事交通 学院学报,2007,9(2):35-38 [4]林慕义,张洪.拖式滚动冲击压路机的水平隔振.建筑机 械,2000(3):28-31 [5]张洪等.冲击压路机计算模型分析.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 报,2001(3):5-8 参考文献 [11]林慕义等滚动冲击式压路机减振特性研究.机械工程学报, 2000(7):90-92 [12]林慕义,张洪.拖式滚动冲击压路机的水平隔振.建筑机 械,2000(3):28-31 [13]张洪.冲击振动压实机[P].中 国:200510012746.5,CNl730835,2006.02.08 [14]杨世基.冲击压实技术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J].公 路,1999,07:1-3 [15]张洪,孙斌煜.冲击压路机计算模型分析.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学报.2001,03, (22),5-6 参考文献 [16]王建军,张洪,孙大刚.冲击振动压路机工作轮的仿真建模与分析.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7,06,(128):451-452 [17]国内外生产冲击压路机一览[J].河北T业人学科技情报室.2004,(6):21 [18]杨贤祥.冲击压实技术在黄土路基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5,30(2):124-129 [19]程凯书,张敏.冲击压实在路基补强中的应用研究[J].路基工程.2005,(5):64-66 [20张洪等.异型截面工作轮的速度特性[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3):175-177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