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自化,清静自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为自化,清静自正.doc

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摘 要 老子的道德观表面上存在“矛盾”,实际上他只是反对外饰虚伪的道德,赞成本真的自然道德。它包含守雌尚柔、谦下不争、虚静寡欲、诚信不欺、慈爱俭啬等内容。老子的道德观不仅给我们揭示了深刻的生活智慧,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老子 道德 自然无为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61   Inaction to Allow Natural Change and Peace to Get the Truth of Affairs   ――Interpretation of Lao Tzus Moral Principle   WANG Jing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670)   Abstract On the moral outlook of Lao Tzu, there is contradiction, In fact he is against exterior hypocritical morals, in favor of the true nature of morality. It contains a keep female is still soft and humility indisputable, emptiness, honesty and love desires niggardly etc. Lao Tzus moral outlook not only reveals the profound wisdom of life, but also provides us with a wealth of ecological wisdom, which has important modern value.   Key words Lao Tzu; morality; calm and content himself of nature   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超越和突破了原始文化,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面对今人今世的诸多道德困境,本文拟回到“轴心时代”的老子时期,看看老子如何用道德的方式来思考世界、人生。据有人统计,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在他即将隐去的最后时日,应函谷关令尹喜的请求,“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1老子“矛盾”的道德观   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一般指儒家的伦理道德,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所谓的仁义道德。而老子在第十九章提出“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的观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有反道德的思想倾向。仔细分析,其实不然。   第一,在通行本第八章,老子讲“与善仁”,与第十九章“绝仁弃义”矛盾,这引起许多人的疑惑。但是在郭店竹简《老子》中,“绝仁弃义”实际上记作“绝伪弃诈”。 郭店竹简《老子》是迄今最为古老的版本,应该跟接近历史的真实。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子对于仁义并不是绝对否定的。   第二,老子的道德是自然道德,因为自然就是最高道德。他以自然主义的道德观首先将“德”分为“上德”、“下德”两个等级。“上德”之人,不表现形式上的德,也不自认为有德,完全因任自然,这是最高的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之人,拘守着形式的德,自以为不离失德,这样的德已经有了居心,不是出于自然,算不上真正的“德”。所以,“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仁义是从“下德”产生的,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背离了自然主义的基本精神,但它们毕竟还是一些道德原则和观念,礼则不同。它是一些已经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当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时,人们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标准――“礼”。在老子的时代,礼已经演变为繁文缛节,拘锁人心。争权者盗用礼作为剽窃名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