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核辐射与探测技术
回顾 第二讲 核探测技术及应用 2.1核探测器原理 2.2核探测技术应用 问题:核辐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着、双手摸不到,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呢? 哈尔滨铱-192之谜 中国日报消息:由于担心恐怖分子利用海上进行核原料走私,美国与荷兰政府签署一项协议,自掏腰包为欧洲最大的海港鹿特丹港口安装核物质探测器。? ? 这套价值300万美元的探测系统包括固定和手持的仪器,可以对通过港口的货物集装箱进行扫描,检查集装箱里是否装有核原料。? ? 核探测器(粒子探测器):能够指示、记录和测量核辐射的材料或装置。 原理:辐射与核辐射探测器内的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信息(如电、光脉冲或材料结构的变化),经放大后被记录、分析,以确定粒子的数目、位置、能量、动量等。 核探测技术随核物理的发展而发展 宇观——宏观——微观粒子(无穷大到无穷小)从1026m到10-18m; 物质的基本结构:由原子到夸克。夸克和轻子是物质的最基本组成; 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只能通过探测器探测到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归功于实验和理论的相互促进,归功于粒子加速器和粒子探测器的不断建造和发展。使对物质世界的探索逐步走上现代实验科学的轨道。 粒子源种类 辐射源 天外的:宇宙射线; 天然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铀、钋、镭、锕等; 人工的:用加速器、反应堆产生的放射性核素——锝、钷、镎、钚、镅等。 我们要知道有多少粒子,什么样的粒子,还要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来源。为此,探测器要测量许多物理量。 计数和计数率:即粒子的通量或流强; 时间:粒子到达探测器时间或相对于某时刻时间间隔; 能量:尤其中性粒子(中子,?光子,中微子等)的能量; 动量:主要是带电粒子的动量; 位置:粒子产生或衰变的位置,带电粒子在探测器内的位置和飞行的轨迹,中性粒子进入探测器的位置和飞行方向; 粒子的分辨:区别不同性质的粒子,特别需要分辨相同动量下不同质量的带电粒子; 测量粒子与射线的基本性质,研究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宏观 物质的相互作用等。 将这些粒子与射线作为微小的探针来研究微观或亚微观结构,如晶体结构, 物质的表面结构,分子原子及核结构等。 因为这些粒子来源不同,有的来自地球, 有的来自太阳 ,月亮或银河以外, 它们会带有与源有密切关系的信息。 通过这些粒子或射线来研究我们达不到的各种天体。 粒子与射线在工业,农业,地质,医疗,环保,航天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不可替代地获得对宏观物质的形态,结构,成分的测量与研究。 6位获诺贝尔奖的粒子探测器大师 C.T.R.Wilson发明云室,一种观测带电粒子径迹的方法和技术(1927年) P.M.S.Blackett发展Wilson云室技术,在核物理与宇宙线研究中做出贡献(1948年) C.F.Powell发明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发现?介子(1950年) D.A.Glaser发明气泡室(1960年) L.W.Alvarez发展气泡室及数据处理技术,发现大量共振态(1968年) G.Charpak发明多丝正比室并发展气体丝室技术(1992年) 粒子探测基本原理 粒子探测主要是指记录粒子数目,测定其强度,确定粒子的性质(能量、动量、飞行方向等)。 根据粒子的带电性质分类 带电粒子:?、p、e±、?±、?±、?±等 电磁辐射:x射线、?射线 中性粒子:n、?0、?0、?等 (一)带电粒子探测基本原理 入射带电粒子与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发生库仑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轨道电子获得能量。当电子获得能量足以克服原子核的束缚,则电子就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这就是电离。电离的结果形成一对正离子和自由电子。若内壳层电子被电离后,该壳层留下空穴,外层电子跃迁来填补,同时放出特征x射线或俄歇电子。 当电子获得能量较少,不足以克服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将跃迁到较高的能级。这就是原子的激发。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作短暂停留后,将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这就是退激。退激时,释放的能量以荧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利用电离或激发效应来记录入射粒子是绝大多数探测器的物理基础。它们的差别在于记录方式不同,大致分为: (1)收集电离电荷的探测器主要收集电离效应产生的大量正负离子,记录它们的电荷所形成的电压或电流脉冲。这类探测器必须加上适当的工作电压,形成电场以有效收集电荷。如气体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 (2)收集荧光的探测器被带电粒子激发的原子退激时发出荧光。由于荧光很弱,需要通过一定的转换放大,即把光脉冲转换成较大的电脉冲——光电倍增管。如闪烁计数器等。 (3)利用离子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