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乡土本色的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论文 设计 题 目 浅谈对乡土本色的认识——《乡土中国》有感 姓 名 黄卓玲 学 号 座机电话号码949 所在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年级专业 2013级 税收1302 指导教师 何光顺 职称 完成时间 2015 年 6 月 28日 浅谈对乡土本色的认识——《乡土中国》有感 黄卓玲 经济贸易学院 税收1302 摘 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简单易懂地展示了基层社会的特色面貌。通过这本书,结合自己生活体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乡土社会,看清通过基层生活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乡土社会;农村;情怀;乡土特色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ociety --- From the Soil Huang Zhuoling School of economic and trade Abstract:The book From the Soil shows u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ociety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rural society after reading the book, understanding what kind of role that rural society plays in our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rural society; countryside; sentiments; rural characteristics 目 录 摘 要 ……………………………………………………………………………………………Ⅰ Abstract …………………………………………………………………………………………Ⅱ 1 内容简介 ………………………………………………………………………………………1 2 浅谈乡土特色 …………………………………………………………………………………1 参考文献 …………………………………………………………………………………………3 致谢 ………………………………………………………………………………………………5 1.内容简介 一开始捧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做任务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找了一个时间充裕的下午,我便开始了探索乡土中国的旅程,看着看着,不禁着了迷,纯粹是为了看书而看书了。其中在整本书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乡土本色。 作者费孝通通过常年的“田野工作”以及其深厚的社会学积淀,描述了“包涵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中特具的体系”。乡土中国——这对中国言简意赅的概括,不单是中国农业社会的缩影,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2.浅谈乡土特色 我虽不在农村长大,却也具有一定的乡土情怀,向往农村生活。我的家乡是在梅州的小村庄里,这里有最古老的围屋,是老一辈留下来的祖屋。之所以没拆它们,是因为爷爷奶奶们都在里面养鸡鸭、存放柚子(梅州盛产沙田柚),有时还会放二伯家种的麦子。生活在农村里的人,大多数还在耕田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就让我想起了费老开篇所说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层人民都是大地的孩子,可以说泥土孕育了他们。“土头土气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这句说得一点都不假。“土”字在城市人眼里,或许是一个贬义的字儿,他们会用来形容乡下人,殊不知,“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哪里有泥土,哪里就有他们。 二伯家家境算是小康家庭,但二伯天天都去下田,无论风雨交加,还是烈日当空。他很享受每天看着自家的田地铺满了自己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