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读心有“数”.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时代 读心有“数”.doc

网络时代 读心有“数”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6.68亿之多。而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生活越来越具有数字化特征,这也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情绪、心理也可以被数据量化。事实上,这个虚拟世界已经在科学家的使用下,逐渐成为真实的心理学实验平台。不知不觉,你的内心可能已经通过网络平台留下的蛛丝马迹,被心理学家看穿了。 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然而,心理现象本身是不可见的。因此,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通过分析人类的外显行为而窥见人们内心的。 传统的心理学通常使用问卷、心理测评、抽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分析心理数据。“但现有的问卷、心理测评技术是依赖于自我报告的,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左右,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而实验室的控制实验要设立各种控制参数,这种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在真实场景中往往是要打折扣的。”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朱廷劭告诉记者。 “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除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外,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便携式脑电仪等各类可穿戴设备,几乎能将人们所有的行为做全时程、生态化的跟踪和记录,这也意味着,它们能够为开展行为心理分析提供最全面、准确的数据记录。” 朱廷劭主要从事“计算网络心理学”研究,他认为,人们有可能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伪装,却很难在网络中长期这么做。“任何网络上的行为痕迹,都随时有可能露出马脚。” 因此,大数据时代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行为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行为和心理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引导模式,而它对传统心理学认识带来的改变也显而易见。 数据即行为 不难理解,大数据记录的信息实际上就是普遍化的人类行为,更重要的是,这种数据行为是自觉、自愿发生的,真实性、准确性更高,同时也是可普遍化且可以比较的。 样本即总体 依照现有技术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全样本数据的搜集、分析。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学实际上模糊了样本和总体的概念,样本无限放大就成了总体。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类心理的一些普遍规律。 个体即规律 传统心理学很难做到对个体心理的预测,这是由于获取每个个体的历史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有了大数据,获取个体长时期的、连续的数据已经不是难事。根据那些历史数据,可以对每个个体进行独特性的分析,给出个体特有的规律,从而使个体运用心理学结论成为可能。 情景即实验 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而现在,我们不再需要实验室的控制实验,就可以得到生态化的数据。因为大数据把真实的情境作为实验,几乎可以达到与实验室实验等同的效力。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预测 如今,大数据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展开了诸多应用研究。针对个体而言,心理学家可以根据社交媒体的数据,基本实现对个体心理特征准确的识别及实时的跟踪分析,包括人格、心理健康、满意度、幸福感和决策风格等。 朱廷劭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利用大数据识别自杀意念,实现对个体自杀风险的检测,并对这些个体采取及时的干预。 在他看来,大多数自杀行为发生前是有信号的,比如情绪低落,流露出绝望、无助的想法,甚至搜集自杀的相关资料,或把自杀作为写作的主题等,这些信号都有可能在网络中有所表达。 事实上,研究人员将自杀死亡用户组和完全没有自杀意念的人的微博进行比较,发现前者一般互动较少,更关注自我,更关注死亡、宗教的内容。自杀可能性的差异比较结果也显示,高自杀可能性的用户活跃度比较低,在夜间相对更活跃,更关注自己,使用更多否定的表达。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对单条微博内容是否有自杀意念表达的识别可达90%以上。但他同时表示,由于仍存在不少误报,这种方法只是用于初筛,提高大规模实施自杀评估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效率,“目的是协助传统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代替自杀热线或自杀救助单位”。 在此基础上经过拓展,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识别。比如其自主研发的一款应用程序“心理地图”,可以根据注册用户的微博数据自动计算出该用户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对心理健康状态变化的及时检测。 朱廷劭说,通过分析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行为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也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对用户心理健康状态的及时监测。这种方法还能扩大至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以及体感设备,以实现对个体的无干扰行为记录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及时、准确地感知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013年剑桥大学的Psychometrics Centre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基于网络日志数据的人格特征预测值与基于人格问卷的人格特征测评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可以达到0.43。这也意味着,通过大数据预测人格和主观幸福感同样是可行的。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