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老师医案讲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世纶老师医案 痹证案 高某 男 61岁 已退休 2007年1月23日来诊 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 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 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 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 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知母10 苍术15 茯苓12 防风己各10 炙甘草 川附子 大枣枚 秦艽10 仙灵脾10 +大功劳叶12 生姜12 七剂 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 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 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 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 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 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像这例如果 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 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 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 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 答:不是阳明病。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按:从 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 苍术15 炙甘草 川附子 大枣枚 生姜12 白芍10 茯苓12 防风己各10 秦艽10 仙灵脾12 七剂 2007年3月13日三诊 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 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 七剂继进 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是否应效不更方,仍用原方? 答:一诊后汗出邪去而津已亏。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 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 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本例经温阳发汗,表更虚,故转属笫二种方证,即用在桂枝汤证基础上 加附子强壮药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汤。三诊中病情好转,仍有足跟疼痛,寒湿仍在,因继祛寒湿, 予前方加减。 问:观方中用附子,不先煎,为何? 答:北京地区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药不对证,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 15以内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时。 按:本例为慢性老年性关节炎,中医为痹证患者。因初表证明显辨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证属桂枝芍 药知母汤加味方证,服药后汗出,表证减而津伤,故二诊去麻黄,三诊关节痛止而有足跟痛, 故乃以上法而加重祛寒湿治疗。老年痹证宿疾,以14剂中药取得显效,这不能不归功于经方之 药简而力宏及辨方证之精准。 胁痛案 左某 女 岁 退休 2007年3月7日来诊 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 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 辨证论治 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 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 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 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 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 黄芩10 清半夏15 党参10 枳实10 陈皮30 生姜12 大枣4枚 桂枝10 茯苓10 白芍10g 桃仁10 红花10 炙甘草6 七剂 2007年3月13日二诊 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 上方加白术18 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 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 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 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