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節錄)唐君毅.doc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節錄)唐君毅.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節錄)唐君毅.doc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節錄)      唐君毅 (一)中國之人文精神 1(a)本文所論中國文化之範圍是廣義文化還是狹義文化?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之界說,詳見課本第一段,第10頁)  (b)為甚麼唐先生論中國文化,限於狹義的「精神文化」方面?       中國文化,是炎黃子孫在經過對精神和物質諸方面的種種努力和驗證而積累起來的     社會寶貴資產和資源,表現為宗教、道德、法律、風俗、政治、經濟、科學、藝術等等    方面的成績。從「大文化」的角度來解釋,舉凡與觀念形態相關的都屬此範疇。       唐文的論題是「與青年談中國文化」。要在一次演講、一篇文章中包羅文化之萬象,     實不可能,何況特定的對象是青年。因此,唐氏在開宗明義的首段中就申明了本文所及     的範圍,他把他所要談的中國文化作了三層界定。       第一層為廣義的文化,包括上述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科學、政     治、經濟,及科技上之發明各方面。第二層限於狹義的精神文化方面,亦即關於中國文     化中道德、倫理、宗教、哲學、文藝方面。第三層則再限於中國道德、倫理、宗教、哲     學、文藝之精神中,特別值得為一切中國人所應注意之點,也就是唐氏在文中詳析的「中     國之人文精神」等四個方面。       這種界定和抉擇是必要的、符合實際的,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浩翰無垠,研     究中國文化,自然首先要從闡明文化的核心部分,特別是這一核心的主要精神發端,因     為這正是中國文化不同於其他國家文化的精髓與主幹,正是一切中國人所應注意之點。 2(a)作者認為中國的文化精神有甚麼特點?你同意嗎? 作者認為中國的文化精神的特點是「重人」的精神。重人的精神,是要以人的精神上通於天而下達於地,與天地並立,在宇宙之間,成就人的文化世界。它使人獨立於萬物禽獸之外,突出人的尊嚴,並維持人的尊嚴,建立體現人的尊嚴的文化生活。 (同意與否,學生可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 (b)你認為人與禽獸有分別嗎?試述己見。      (學生可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 (c)中國文化中認為人的特質是甚麼?人和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哪裡?這和西洋人的看法有    甚麼不同?由此可見中西文化精神有哪些基本上的不同? 中國文化中最重人禽之辨。認為人不僅是動物的一種,人更與一般動物有所不同,就是人能自覺人異於禽獸,即有價值自覺。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於人有仁義禮智四善端,有道德理性,有向善的能力。人在不受外物(環境、利害)影響之下,皆能有惻隱(仁)、羞惡(義)、辭讓(禮)、是非(智)之心,且從行為上表現出來。如仁即無私普遍的惻隱之心,因而能對他人以至禽獸的不幸表現出同情仁愛;人有義,義是本於人格尊嚴的自覺,故有所不為,不屑受嗟來之食,有公平正直之心;禮見於人群間謙讓,尊重他人;智見於明辨是非,不盲從附會。 西方人也討論人的特質,多喜歡說人是理性的動物,突出「人有理性」;或說人是最像神的,強調「人高於其他動物」;或說人是能夠製造工具的動物,更能以語言文字式圖像符號表達思想感情(其實動物也有此種能力,只是人類對此認識不深),皆強調人的某種「知性的能力」高於其他動物。中國人討論人的特質時,則強調人有道德理性和價值自覺,有對是非善惡的分辨、去取的能力。人與動物的不同,在於「德性」的能力。 由此可見,中西文化之不同,在於西方文化重「理性」、「知性」,重視對自然的了解與征服(如製造工具),而中國文化則重「德性」,重視道德之實踐,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合理、美善的關係。 (d)「人性醜惡」是經常聽到的說法;「人面獸心」的人,不分中外,無世無之;為甚麼中國    歷代的哲人,還是對人這麼看重?對人性這麼肯定?      「人性醜惡」的說法,肇始於戰國荀卿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    者偽也」。「偽」指「人為」,父母、老師及君上的教育獎懲,就是人為地使之去惡從善。    荀子這種說法,是針對著孟子的「性善」論而發的。孟子與荀子相反,認為「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荀、孟所持,都屬人性先驗之說,但他們也都強調後天教化之重大功用。不過,荀    子認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應該「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飭人之情性而    正之」。孟子則認為仁義禮智人皆有之,但必須珍惜這點固有的「仁心」,啟迪誘導,擴    而充之,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1弓。      近世中國哲人,一般也承認億萬年來所形成的人性有別於其他的動物性,但如何看    待社會、環境、集團、家庭對人性的影響,各學派的認識或有異同。可是,一般都重視    教育教化對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