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王雪冰 学 号: 1201090407
所在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 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 熔盐泵定常与非定常性能
优化方法研究
指导教师: 邵春雷
2013 年 2 月 25 日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离心泵性能预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离心泵性能预测的主要方法
1.1.1水力损失法
水力损失法是目前预测离心泵性能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对各种水力损失的物理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各种损失与泵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流动作一定的假设和简化来建立水力损失模型。对不同种类的水力损失用不同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泵基本方程求得性能参数。因此,水力损失的计算就成了水力损失法的关键所在。文献[1]和[2]对离心泵内水力损失作了总结。离心泵的水力损失主要是指吸入室、叶轮和压水室内的水力损失,同时还有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
吸入室内的水力损失相对总的水力损失是很小的,通常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离心泵叶轮内的水力损失主要有叶轮进口处液流冲击损失、叶轮流道内的水力摩擦损失和扩散损失、液流由轴向变为径向的损失以及叶轮出口处水力损失。叶轮内的水力损失有两种求法:一是分别求解上述各项水力损失[3-7];二是将叶轮内的水力损失统一求解[8]。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是前一种方法,且多数都是用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进行求解。
离心泵压水室的主要结构形式是蜗壳。蜗壳内的水力损失通常也有两种算法:一是按损失种类分为蜗壳内摩擦损失和蜗壳内扩散损失来计算[9];二是按蜗壳结构分为螺旋段部分水力损失和扩散段部分水力损失来计算,然后再按损失种类分别计算,其中螺旋段水力损失包括沿程摩擦阻力损失和冲击混合损失,扩散段的水力损失包括摩阻损失和扩散损失。这两种方法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主要的区别就是后者把扩散流道内的水力损失计算得比较准确,因为扩散流道内的流动比较简单,很容易用水力学公式求得损失且与实际吻合得较好,但由于螺旋段的流动非常复杂,需要采用二维或准三维的方法来计算[10],因而后者的精度与前者相差无几。
斯捷潘诺夫[11]讨论功率平衡时,根据比转速为140的双吸泵的试验资料推断,在离心泵效率最高点时叶轮的水力损失与蜗壳的水力损失各占一半且主要为摩擦损失。这一观点在对离心泵设计点进行性能预测时经常被参考。对于某一离心泵而言,其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一般变化不大,因此水力损失的准确计算是最重要的,对预测精度影响也是最大的。
离心泵的容积损失包括叶轮前密封环处的泄漏损失、级间泄漏损失和轴向平衡机构处的泄漏损失。对于单级离心泵,若只考虑密封环处的泄漏,则其容积效率可以直接采用洛马金容积效率公式估算[12]。离心泵的机械损失是指机械摩擦引起的功率损失。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轴承、轴封等部位的固体摩擦损失,一般认为这部分损失是轴功率的1%到3%;另一种是叶轮旋转时,其盖板外侧及外缘与介质摩擦引起的损失,称为圆盘摩擦损失,其大小与叶轮外径的五次方成正比,且比转速越低,圆盘摩擦损失就越大,如表1-1所示[13]。若仅考虑圆盘摩擦损失,机械效率可以用洛马金机械效率公式估算。
表1-1圆盘损失与比转速之间的关系
比转速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50
200
圆盘损失/水功率(﹪)
28.5
20.4
15.7
12.7
10.6
9.1
7.9
7.0
4.4
3.1
水力损失法的优点是可以全面考虑泵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的缺点是应用损失法时总要对某一具体的泵进行一些条件简化以建立水力损失模型,然后再计算各种水力损失,因此其计算复杂且不具有普遍性。
1.1.2 流场分析法
流场分析法的实质就是建立泵内部流场特征与泵外特性之间的关系,是水泵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获得泵内部流场的特征;二是建立泵外特性与内部流场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对前者所做的研究比较多,且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后者的研究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