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3=白细胞检验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检查参数 红细胞部分 白细胞部分 血小板部分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 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是指测定单位体积周围血液中 循环池 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 人 4~10 ×109/L 新 生 儿 15~20 ×109/L 6月~2岁 11~20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意义见白细胞分类。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检查参数 红细胞部分 白细胞部分 血小板部分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differential count,WBC-DC 【检查方法】手工法 制备血涂片, 瑞氏或瑞特-吉姆萨染色 显微镜,通常分类100个, 各种白细胞百分比。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成人 %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 人为划分: 分裂池:原、早、中。 成熟池: 晚、杆。 储备池: 杆、分 循环池: 周围血,即白细胞计数值 边缘池: 附着于血管壁。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 : 具有趋化,变形,粘附,吞噬及杀菌等功能。 数量最多,对白细胞总数影响最大。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 15~20 ×109∕L。 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 渐减至成人水平。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日间:早晨较低,午后较高。 运动和进食: 可增高; 疼痛和情绪: 高温或严寒: 妊娠:最后一个月 12~17 ×109∕L,分娩更高,产后2~5日恢复正常。 吸烟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白细胞生理波动较大,在30%内波动, 因此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诊断价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 最常见 :急性化脓性炎症。 轻度感染,WBC可正常,N%有所增高; 中度感染,WBC 10~20 ×109∕L, N%增高,伴核左移; 重度感染,WBC 20 ~30 ×109∕ L, N%明显增高, 常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 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术后感染 急性心梗1~2天内白细胞增多,可持续一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大出血: 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白细胞迅速增高,常20×109∕L以上。 白细胞明显增高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中毒: 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急性化学药物:急性铅、苯中毒等。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 消化道恶性肿瘤(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 反应性白细胞计数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高 淋巴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 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 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等。 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 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放射线、放疗、苯、氯霉素、抗肿瘤药等。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 常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竭、抗代谢药物后等。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大小不等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空泡变性(vacuole) 杜勒小体(D?hle body) 棒状小体(auer body) 粒细胞和/或单核细胞内红色杆状构,一个或多个,长约1~6μm。 见于急粒、急单白血病; 急淋无此结构。 1.中性粒细胞 试总结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或绝对值、 核象 形态变化。 2.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E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 抑制并清除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释放的活性物质如组胺, 从而限制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变化 白天较低,夜间较高。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E 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增多 最好固定标本采集时间 早晨8时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