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G)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 * 2)人工转化 (一)转化 用CaCl2处理细胞、电穿孔等是常用的人工转化手段; 不是由细菌自身的基因所控制; 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处理受体细胞,使其人为地处于一 种可以摄取外源DNA的“人工感受态”; 质粒的转化效率高。 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外源DNA的能力,或人工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将提纯的噬菌体或其他病毒的DNA去感染感受态细胞,并产生有活性的子代噬菌体或病毒颗粒的现象。 3)转染 (一)转化 转染与转化的区别: 中间不发生任何遗传因子的交换或整合;最后不产生具有杂种性质的转化子。 转染不属于重组,但与转化有某些相似处。 (二)、 接合 1、接合及其发现: 1946年,J.Lederberg 和L.Taturm运用E.coli的多重营养缺陷型进行杂交实验。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供体菌将不同长度的单链DNA传递给受体菌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个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所致! Davis“U”型管实验 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 2、接合的作用机制 (大肠杆菌的接合机制) 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子的质粒介导,其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 (二)接合 F因子为附加体质粒: 既可以脱离染色体在细胞内独立存在,也可插入(整合)到染色体上 F-菌株:“雌性”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 F+菌株:“雄性”菌株,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核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F′菌株:Hfr菌株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核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称F′因子。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F+ F- 3. E.coli的4种接合型菌株 (二)接合 1) F+ × F- 杂交 结果: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成为F+细胞 (二)接合 F+菌株的F因子向F-细胞转移,但F+细胞的染色体DNA不被转移。 (二)接合 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生重组,基因重组的频率比F+×F-杂交高出数百倍,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 2)Hfr ×F-杂交 Hfr菌株仍然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具有F性菌毛,并象F+一样与F-细胞进行接合。 所不同的是,当OriT序列被螺旋酶识别而产生缺口后,F因子的先导区结合着染色体DNA向受体细胞转移,F因子除先导区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处于转移染色体的末端,由于转移过程常被中断,因此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故Hfr×F-杂交后的受体细胞(或接合子)大多数仍然是F-。 重组频率高 转性频率低 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核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子。 3 )F′× F- 杂交 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二)接合 初生F菌株 次生F菌株 特点: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性导、 F质粒转导、F因子转导 (三)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介导,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获得新遗传形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 能将宿主菌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带入受体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1、转导及其发现: 1951年,J.Lederberg 和N.Zinder用两株S. typhimurium(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进行杂交实验。混合培养后得到了原养型细菌! “U”型管实验:在供体和受体细胞不接触的情况下同样出现了原养型细菌! 一株沙门氏菌LT22A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另一株是非溶性细菌。 基因的传递很可能是由可透过“U”型管滤板的 P22噬菌体介导的 2、转导的类型 转导 普遍转导 局限转导 完全普遍转导 流产普遍转导 低频转导 高频转导 特点: 温和噬菌体为媒介; 可转移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1)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各地真题).docx VIP
- 上海市六年级(下)数学同步讲义 第11讲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doc VIP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列夫托儿斯泰课件(共45张PPT).pptx VIP
- 佳能(Canon )PowerShot SX系列 PowerShot SX1 IS 说明书.pdf
- 1.2 太空探索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中图版(2024).pptx VIP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ppt
- 四人赛全真总题库(共3000题).docx VIP
- 2025新外研社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英译汉).docx
- 幼儿园大班语言:傻小熊进城.doc VIP
-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