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发热
第十一章 发热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基本病理过程和常见的症状或体征。 根据体温曲线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概 念 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体温正常值0.5℃)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 体温升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病理性体温升高分为发热和过热两种。 过热由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或散热障碍引起。 一、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发热的原因:来自机体内外的许多因素都可引起发热。 通常把能引起人体或实验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源。 发热激活物 致热源 内生致热源 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凡是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 根据发热激活物的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 (1)外致热源: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包括各种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体内产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而引起发热。 内生性致热源 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 内生致热源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 二、发热的过程 体温上升期:发热开始阶段。体温迅速或缓慢上升,快者约几小时,慢者需几天达到高峰。 对已上移的调定点而言,原来正常的体温成为“冷刺激”。 中枢对“冷”信号作出反应,发出指令到达散热中枢,通过交感神经传出冲动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引起皮肤苍白;皮肤竖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疙瘩”,散热因此减少。 下丘脑发出冲动引起骨骼肌不随意运动(寒战)。此时骨骼肌代谢可比正常时增加4-5倍,产热因此增加。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上升到与新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就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 此期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患者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皮肤颜色因血流增多而发红;皮肤水分蒸发较多,散热增加,皮肤和口唇干燥。 皮肤温度增高使热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中枢,故产生酷热感。 体温下降期 发热激活物在体内被控制或消失,内生致热原及增多的中枢发热介质被清除,上升的体温调定点回降到正常水平。 此时体内温度高于调定点水平,下丘脑发出降温指令,引起皮肤血管舒张和大量出汗,发生较迅速的散热反应,使体温下降,逐渐恢复到与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高热骤退因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发生虚脱。 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物质代谢变化 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均增加,表现为这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加、合成代谢减弱。 发热时,在体温上升期,因肾血流量减少,使尿量明显减少;高热持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多,可导致水的丢失增加;在体温下降期因尿量恢复和大量出汗,严重时可引起脱水。 (二)机体的功能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小儿高热惊厥表现为全身肌肉抽搐,这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有关。 循环系统:发热时心率加快,儿童增加得更多。这主要是由于血温升高刺激窦房结及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 免疫系统:一定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细胞功能,灭活病原生物,杀灭肿瘤细胞。但持续高热可降低细胞免疫功能。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