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教案幻灯片.pptVIP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药理学 扬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李吉萍 第 一 章 绪 论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 (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 )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 药对机体作用和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中药(Chinese Drugs)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 病的各种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中药药效学 麻黄平喘 现代研究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为: ①促进NA、Adr等递质的释放; ②升高细胞内cAMP,松弛平滑肌; ③兴奋α受体,减轻黏膜水肿; ④抑制过敏介质释放(5-HT,组胺、白三烯) 中药药动学 葛根的代谢特点: ①葛根素口服:72小时后自粪便排出73.3%。 ②葛根素静脉注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α、T1/2β 分别为6.0分钟和57.4分钟,表明其在体内分布迅速,消除快。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麻黄的平喘作用: ?物质基础: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等。 ?作用机理: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α受体;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递质;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2、与中药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双重诊断与双重治疗 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实验研究 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通过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阐明中医相关病症的机理,推动中医理论的进步与现代化。 通过研究补肾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可以了解到肾虚证的实质,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肾虚证进行解释,并可进一步了解中医肾的本质。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探索: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五称“药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以抽象的角度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如蝉蜕,治妇人生子不下(性善脱) 治皮肤病(所在壳也) 治中风不语(鸣声清响) 治小儿夜啼(昼鸣夜息也) 第2个时期:20世纪50~80年代 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构。发现了中药的药理作 用和有效成分。 50年代和60年代: 主要在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消炎、利尿等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 70年代: ◆ 注意与临床(病)相结合。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 肿瘤等。 ◆ 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如: 补肾方药、阴虚证、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等 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 ◆ 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 50~80年代的标志性成果 丹参、川芎、冠心Ⅱ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延胡索镇痛。 桔梗、满山红祛痰镇咳。 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确定有效成分: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丹参酮、青蒿素、葛根素、麝香酮、黄连素、汉防己甲素、延胡索乙素、鹤草酚、斑蝥素、喜树碱、五味子酯、三尖杉酯碱等 第3个时期:90年代以后 形成2条思路: (1)西药研究思路; (2)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进行单味和复方药物的研究。强调作用的多层次、多靶点、多效性。 机理研究水平显著提高: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血清药理学的引进和发展,解决了中药粗制剂体外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即毒性问题,如雷公藤、关木通、朱砂等。 面临的问题: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 二 章 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狭义的指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一般认为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临床用药的总结,是辨证识药的高度概括,也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表现。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亦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属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分别为同一属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不明显,作用较温和,不产生明显偏热、偏寒反应的药物。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