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简介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簡 介
1970年,聯合國聘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劃系主任葛拉瓦博士(Dr. S. Grava)來台六週,考察台灣的都市計劃教育及訓練機構。葛拉瓦博士認為都市計劃係一綜合性之發展計劃工作,涉及社會、經濟、自然、文化等因素,其專業訓練重在啟發學生之獨立思考能力,而台大為一全科大學,具有充分之條件,能提供較完整的訓練。教育部及台灣大學同意在台大設立都市計劃研究所。1973年茅聲燾先生擔任台灣大學土木系主任,於1975年聘請王鴻楷先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回台任教。當時茅主任為講求效率,儘快招生,直接將原有交通工程組分為甲、乙二組,乙組主修都市計劃,1976年秋正式招生。1977年夏鑄九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加入教職行列。1982年大幅更改招生方式、課程安排以及學制,亟思重組專業知識,以「專業的通才教育」為目標,整合建築、地景建築與都市規劃三個專業分支中的共享知識與技能,訓練具有實質環境規劃基本知識技巧,正確的社會熱忱及文化覺醒,和能夠充分適應未來專業發展的人才。
都計組的方向大體反映出王、夏兩位老師的志趣與性格。他們均出身美國著名大學,深受美國六○年代進步運動的影響,在七○年代中期即義無反顧地回台服務,可以看出他們對台灣的地方關懷與情感。這種情感充分表現在對專業工作的執著態度,以及他們所揭櫫的研究方向上。希望學生不獨在專業上對實質環境地方經營有深刻的思考,同時也要對專業所處的文化、社會脈絡有意識地加以反省、批判與改革。工作態度上則強調負責任的專業者所必須具備的責任心,要求對基地生態條件的重視、對無聲團體及弱勢使用者的照顧,對地方歷史文化的珍惜與保存。
1988年夏,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乙組(都市計劃組)獲准獨立成所,取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由王鴻楷教授擔任首任所長,並於1990年成立專業服務單位「規劃室」,邀請原在加州大學任教的劉可強教授回國主持。1991年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招收第一屆博士班研究生。
發展特色:
專業的通才教育
本所招收專業背景多樣化的學生,藉此因應都市多元化的實際現象,以及規劃設計強調多元價值整合的發展之特性,並藉由多元教育培養具有知識深度、廣度、專業技術能力、敏銳之社會意識與責任感的「專業通才」。
以實質空間規劃設計為基礎的政策分析
臺灣經歷了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使得建築與城鄉學域成為市民社會力量的展現與國家政策決策的互動場域之一,表現一般人民對日常生活空間品質改善的期望與價值,影響了國家發展政策的制定方向,直接參與政策的改變。
學習批判反省的精神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與社會現實環境互動的重要性。課程的安排不依循注重環境形式操作的舊規,轉而凸顯環境形式之社會、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強調具備工程實務以外的社會、文化面的認知及行動力,堅持理論與實踐並重。
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作及交流
本所積極推動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作,透過學術資源的全球化聯結,提升本學域在國際學術研究的競爭力。
師 資
專任教師:8人
合聘教師:2人
兼任教師:11人
博士學位:19人
碩士學位:2人
副教授兼所長
黃麗玲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博士
名譽教授
王鴻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劃學博士
教授
林建元 美國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博士
副教授
畢恆達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張聖琳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景觀及環境規劃學博士
康旻杰 美國華盛頓大學都市設計暨規劃博士
王志弘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博士
助理教授
陳良治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都市及區域規劃博士
賴仕堯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列建築學院博士
合聘教授
彭信坤 美國賓夕法尼大學區域科學博士(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合聘)
黃蘭翔 日本京都大學建築學科博士(與藝術史研究所合聘)
客座教授
朱嘉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
兼任教師
華昌宜 美國哈佛大學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
劉可強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學博士
夏鑄九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學博士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工學博士
楊重信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科學博士
瞿宛文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徐裕健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
許坤榮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
邱啟新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陳育貞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碩士
慕思勉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碩士
教學研究設備
本所在校區的空間分布兩處,分別為行政辦公室所在的工學院綜合大樓三樓,以及位於基隆路與羅斯福路口的城鄉公館分部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基金會之會址。教學設備在成立多年來教學研究之需求下,已累積相當數量的圖書、電腦以及視聽設備等資源。目前在工綜館及城鄉公館各有兩間視聽教室,所辦並提供相當多可以借用的器材設備,開放給師生助理使用。此外位於工綜館所辦的圖書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