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国使者”心中的“和谐东方”.doc
“天国使者”心中的“和谐东方” 摘要:《金陵十三钗》和《小姨多鹤》作为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华丽转身,以战争、民族和生命本源为主题呈现了一幅21世纪的“维和”画卷。笔者将其定义为“维和叙事”,一方面想展露严歌苓胸怀“仁爱”、善行天下的创作初衷,另一方面想凸显其“续写文明、和谐东方”的宏大构想。 关键词:严歌苓;维和叙事;战争;和谐东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46-03 所谓“维和叙事”指的是一种以寻求战争中“国与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以及战后“民族与民族”之间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为题材的小说叙述。笔者认为,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小姨多鹤》正是这种“维和叙事”的成功之作。从《金陵十三钗》到《小姨多鹤》,作家严歌苓从战争写到和平,从罪恶写到救赎,化身为“天国使者”,胸怀“仁爱”,善行天下。这个“文学的游牧民族”[1],携手其21世纪的“维和叙事”小说,再一次扬帆起航。 一、维和之源:“儒生心性”与“游牧天使”的完美契合 追寻作家严歌苓关注战争、续写历史、创作“维和叙事”小说的源头,笔者认为是其内在的“儒生心性”与其作为“游牧天使”的旅者经历浑然天成的融合使然。 书香世家的熏陶,塑造了严歌苓与生俱来的“儒生心性”,使其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之后的投笔从戎,又使其贴近军旅,平视战争,铸就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一方面,她有着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者诉求;另一方面,她刚健,感性,富有一种“保卫家国,还我河山”的军旅豪情。这种文人诉求与军旅豪情使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关心民族之兴衰,关注历史,尤其关注中国的近代史、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毋庸置疑,“南京大屠杀”成为其创作生涯的特别关注点,而这段历史也成为这个返乡“游子”心中不可名状的永恒伤痛。 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于2005年发表,严歌苓选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发表这部作品,用意深刻。在作者写于1997年的散文《南京杂感――写在“南京大屠杀”六十周年》里,有这样的文字:“江东门我不止一次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各种文献中读到过。它是当时集体屠杀的地点之一。我问亲戚们,可知道去纪念馆的路怎么走。他们都说没去过……这场震惊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洗劫,对于他们已经变得遥远而抽象;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历史符号。”[2]由此看来,后生的养尊处优,众人对国仇家恨的遗忘,无法让这个“归航”的游子闭口不言。于是,对于历史的关注和作为儒生的良知,迫使其再现屈辱的记忆,让后人居安思危,令乡邻痛定思痛,使华人勿忘国耻。 罗曼?罗兰说:“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品质:感觉的敏锐,情感的深沉,心灵的丰满。”当这个天资聪慧,三者皆备的军旅舞者,用记忆与伤痛书写了半生繁华之后,严歌苓开始带着艺术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心灵追寻世界永恒的主题――生命之源。 半生的漂泊和执着的求索使作家严歌苓幡然醒悟:令世界永恒存在的生命之源不是战争而是和平,不是军事而是文明。自此,作家严歌苓“游牧天使”一般的,以“和平的信使”自居,用“慈善”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用“仁爱”消逝“族与族”之间的隔膜。《小姨多鹤》仿佛一部《金陵十三钗》的续写,用和平的相处结束了战争的屠戮,用亲情的救赎化解了民族间的仇恨。 固有的“儒生心性”迫使严歌苓旧事重提,再现国耻;“天国使者”的游牧经历又使其关爱生命,弘扬真善。“儒生心性”与“游牧天使”的完美契合,使得“游子”严歌苓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关注“战争与和平”这个永恒的话题,于惨绝人寰、荼毒生灵的虐杀之后重建心灵的家园,于断壁残垣、一片废墟的荒芜之中,探寻生命的花朵。 二、维和之路:双重罪恶下的双重救赎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无疑是一场荼毒生灵的人间浩劫,然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中,日本的平民百姓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作家严歌苓用《金陵十三钗》和《小姨多鹤》两部小说演绎了这场灾难,一部是为中国人写的,一部是给日本人写的。笔者认为,从《金陵十三钗》到《小姨多鹤》,严歌苓用双重罪恶下的双重救赎完成了其文学创作的维和之路。 《金陵十三钗》是以一位南京沦陷期间的女性亲历者的回忆叙述,揭开了抗战期间“国都”南京沦陷惨痛而又悲愤的民族记忆[3]。一座神圣的天主教堂里,仁爱古板的英格曼神父,英勇无畏的国民党军官,14个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和16个不谙世事的女学生一同见证了一场灭绝人性的屠杀。战争是残酷的,丧心病狂的日本帝国主义给南京人民上了一场血腥的人体解剖课,然而比屠戮更为残暴的是“强奸”。“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八万中国女性被强暴,与三十五万遇难者的总数相比,占稍大四分之一的比例”[4]。那段“豆蔻”被日本军人轮奸的情节,令人无不痛心疾首,无不泪流成河。作家严歌苓给予灾难中女性肉体与心灵的关注,源于其对于东方文化中对“
文档评论(0)